喝喝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9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鉴赏联评] 对联基础知识(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 1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讲:初识对联&对联六要素            缅甸哥(节选)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
      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从狭义上理解对联,就是“相对”而“关联”,相对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
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做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作为一个正常人说的话,首先是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
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明显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
,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
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无情对除外)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对句还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
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隔”。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
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一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
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这种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2%BB%B8%F4%A1%B1%2B飞扬校长: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四、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一)、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比如:
      柳岸      莺      啼      翠
      状        主      谓      宾
      桃花      雨      润      红
      主语      状      谓      补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补充式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词性而
定),属对工整无误,但是你会越品越别扭,那就是因为句型大结构上的不对称。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对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再去谈小结构上的对称。比如:
      出句:水 聚 千峰 影 [苏三]
            主 谓 定语 宾
      对句:风扶 万柳 腰 [红袖流云]
            主谓 定语 宾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由此可见
,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五、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与整句句式大结构及对联格律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不眠夜  (慕容泊尔)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题重阳菊(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叶公好龙)
      独刻舟--以志--初心  (叶公好龙)
      节奏一般分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
,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语意节奏来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六、平仄相谐: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按语音节奏而言,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律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否则,就是失对。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除了上面以音步为标准的平仄相谐原则外,还有一种是“意节说”。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对联不是用于吟唱的,而是供阅览和诵读的,因而不宜套用诗词中的节奏而应强调意节!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
      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
2#
发表于 2013-11-2 11:5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对联的平仄格律、对仗及禁忌------缅甸哥(节选)
(本讲资料由几位联坛前辈提供,缅甸哥收集整理而成,在此衷心感谢各位前辈诲人不倦的精神)
第一部分  对联的平仄格律
一、关于平仄
     汉语的发音,至南北朝时确立了四声系统。“四声”概念是当时的沈约、周颙提出来的。自古以来,诗词、骈文,直至对联,若使文字读起来能够抑扬顿挫,气韵饱满,凭的就是四声运用得当,在句中和谐的交替,以使得词句富于变化,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味。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收藏,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与新音相比较,古音中多了一个“入声”,而入声字如今分别归属于普通话的四声中。分入三声及四声中的,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而往往困扰大家的是分入普通话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不过也有专门入声字例表可供我们查询,而在这百余字中,我们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个常用字的。使用古音,可以方便引用古诗句、词相对仗,不方便处就是得注意入声字。
      所谓平仄,是声律音韵方面的术语。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古人根据汉语发音的特点,总结出了一套基本滴规律,称为格律,用于古诗创作,并在唐代逐步完善、成型,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以前旧体诗的新诗体——律诗,也叫近体诗。律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严格讲究平仄的搭配,追求诗句的音律美。
      到了宋代的宋词,对于平仄的要求就更高了,必须严格按照词谱的规定使用平仄。
      对联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近体诗和宋词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尤其是对于平仄格律的继承和发展,使对联真正成为了一种高雅独立的文学表现形式。
      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首先掌握好平仄,是很必要的,不可借口平仄在对联中的地位略次于对仗,而放松对平仄的学习和把握。
     当前联手(无论网络及现实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两套标准,即古音(平水韵)及新音(普通话),联界要求无论使用哪套标准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混用。两套标准各有自己的不便利之处,所以联手可根据各自的习惯,酌情使用,以不混淆古今音为原则。【联都习惯 ,凡以新音入联者得标注,不标注者一概以古音论】
二、关于马蹄韵
    汉字的特有发音特点,如果较多的平声字连在一起,语感平淡,失之情感;如果较多的几个仄声字连在一起,则语感艰涩,失之流畅;语感之大忌,是一个平一个仄交替在一起(联家自行品味)。只有在大致为两两交替的原则下,语感才能达到抑扬顿挫,流畅自然的境界。
      后人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马蹄韵这一概念,并为大多数联家所接受。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现将马蹄韵要求的平仄安排原则归纳如下(以上联为例):
      第一类:
      一字:仄
      二字:仄仄
      三字:平仄仄
      四字:平平仄仄
      五字:仄平平仄仄
      六字:仄仄平平仄仄
      七字:平仄仄平平仄仄
      ……
      以下以此类推。
      根据前人诗词对联创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平仄安排还有一种更为多见的用法,同样也是马蹄韵规则。格式如下:
      一字:仄
      二字:平仄
      三字:平平仄
      四字:仄平平仄
      五字:仄仄平平仄
      六字:平仄仄平平仄
      七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以下以此类推。
三 关于律句
      众所周知,联律源于诗律。所谓的律句,就是符合诗律的句子,有两个特点:一是律句限五言或七言句;二是句子的音节划分为二二三节奏(其中的三,也可细分为一二节奏、二一节奏,但不影响其是否为律句)。非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子,不算律句;非二三节奏的五言句,也不是律句。
      律诗的平仄格式有二种,相互交替使用:
      第一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诗句
      五言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诗句
      第二种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诗句
      五言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王维诗句
      律句的平仄,有三个基本点要说明,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就是七言的一、三、五位置,平仄上并不做严格要求,但二、四、六位置必须严格按照上面所说的平仄格式,五言的一、三位置和二、四位置亦当如此;二是要避免孤平,孤平的定义是是指第一种格式的下联,除去最后一个平声字外其余六个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三是要避免最后三个字三连平或者三连仄,俗称三平尾、三仄尾。这样律句的平仄格式可表述为:
      第一种格式:
      通平通仄通平仄
      通仄通平通仄平(此处注意,避免孤平①)
      第二种格式: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通,是指此处用字平仄皆可。
      我们平时见到的对联,尤其是七言和五言联,大多数都是律句。
      掌握律句对于我们初学者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这样说,不懂得律句就谈不上懂得对联。初学者必须要记住的是,对于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和二三节奏的五言句,必须遵守律句的平仄格式。
四、关于长联的各分句句脚平仄安排
      长联的定义是指单边由两个以上分句组成的联。对于长联的平仄安排,除了句中要符合马蹄韵的平仄规则外,单边各分句的句脚(就是各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要符合马蹄韵规则。
      在实际的创作中,句脚的平仄安排并不强求。
五:关于失替与失对
      1.  按照马蹄韵的要求,一联中平仄要有规律的交错使用。除了某些艺术技巧联之外③,概莫能外。如下联:○(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比”与“云”,“影”与“光”与“证”必须平仄交替,否则就是所谓的“失替”。
      2.对联最基本要求之一是平仄相对,就是在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是相反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④
      ◎○●●  ◎○◎●●○○
      此上、下联的关键字④处平仄必须相对,“比”与“同”、“云”与“水”、“影”与“声”、“光”与“色”、“证、忘”平仄是对立的。对联中有可平可仄处,所以就会出现两联同一位置上,两个字成为同声(同平仄),如“身”和“心”。两联同一位置上的字,平仄若无相对,就是所谓的“失对”。
      以上所讲,均为平仄一般规律,联律也有其灵活之处。比如首字的可平可仄,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虽与马蹄韵一般规则不尽相同,但也属于正格,特拗句,领字的不计平仄,联中的变格,等等,同学们可在实际练习的过程逐步掌握。学堂提倡在考试和参赛时,力求使用正格,所以关于联律的灵活性,不做过多的讲解。
      注释:
      ①中楹会的《联律通则》中取消“孤平”一说,足以说明对联中的平仄更放宽了。
      ②所谓“某些艺术技巧联”,是指有些联有意只用一个音,如:“近代近士尽是近视”。
      ③所谓关键字,是指一联中处于“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或者是意节点“点”上的字。
      ④“忘”字多音,此处为平。
六,关于平仄格律的一些补充:
1、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2、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1,虎   2,雨   3,画   4,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例如 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良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如: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 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   
   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3#
发表于 2013-11-2 11:53 | 只看该作者
(8)八言联联格律。   
A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 (“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   
B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   
4、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不能连续使用3个以上连续的平音或连续的仄音。
第二部分 对联的对仗
何为对仗?对联的对仗,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子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一、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
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二、 结构相同
结构相同,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并列,创-业 动宾)
    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 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并列,清-楚 并列)
    例:
出句:水聚千峰影 [苏三]
对句:风扶万柳腰 [红袖流云]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
又如:一副有名春联: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春字在这里的词性可作形容词用,仍然是工对。
又如:
出句:不弃涓流成大海(透风)
对句:能容块垒是高山(飞扬跋扈)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不弃涓流"和"能容块垒"都是动宾短语作主语,其中,"不弃"和"能容"均为偏正结构动词组,"成大海"和"是高山"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出句:对自心生,非关难易 [冷恬]
对句:词无天造,总要推敲 [空空道人]
    该联上下联均为因果复句构成,"对自心生"和"词无天造"都是主谓式,中间两个字为介宾结构,后一分句中"难易"为形容词,"推敲"为动词,但因为是句中自对,所以也很工整.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三、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是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风和--日丽===人杰--地灵,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作--老实人,此联是一三节奏。
又如: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独刻舟--以志--初心。
第三部分 对联的一些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里提到三种:
(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稿的《联律通则》里取消了关于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过孤平孤仄的定义,目前在学术上,这两者的定义还都有着相当大的争论,所以,除了诗钟对此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外,我们对联初级班对此亦根据《联律通则》进行放宽,不再对此作出硬性要求。
除了《联律通则》通则中提到的三种禁忌外,还有两点是需要各位学员多加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2. 忌联意隔阂
除去无情对外,对联禁忌上下联各言其事,只对不联。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写的“明月照西楼”而下面就写“菊花欺细雨”。这样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在诗词对联之中就造成“景隔”了,(当然特别的气候除外)。或者情感方面上句还写的心花怒发下句就写忧愁满面那么就造成“意隔”(情隔)。
至于“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写景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二是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下面分别简述:
一,写景意境的“隔”与“不隔”
根据上面的定义,就是两种或多种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时间能够同时存在的就是不隔,如:
出句:静水横舟凭柳钓   
对句;微风斜月任松簪  
上联的意境是无人的孤舟系在柳树下,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很清雅的一幅画面。下联是清风轻抚着月下的松树,把这两幅画融合,就是:天上挂着一轮明月,月下的松柳在微风中轻摇,而柳丝垂落到小舟上,小舟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相互依存统一构成了一副淡雅的画面。这就不隔了。
再如:
秋月云端见,               
春花风里拾。
这副联为纯景联,我们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云端忽隐忽现。而下联则是在春天的花园里摘花。因为没有一个同一地点的信息,无法体现是同一地点春去秋来的变化,少了这一层关联,我们再来细看,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难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隔景了。
再如:
出句;清荷听雨碧波醉
对句;枫叶吻霜霞岭羞
问题同上,在这副对联中秋霜与夏天的清荷碧波难以相互依存,缺少关联,亦是隔阂。
二,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
隔意就是后面内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样。如果是对联,那么上下联所表达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样,就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那就是隔意。如:
分一缕春光入户;
带三分萧瑟回家。
上联的意思是,希望春天带来好运气给家里增添和煦的气氛,而下联呢?带回来的是失望,颓唐,所以上下联的情感不一致,这样就是隔意了。再如;
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上联是喜气洋洋,而下联却是悲悲戚戚,这种情况就是隔意,因为上下联的气氛不能融洽。
综上所述,至于“隔”与“不隔”必须也是要从全联来看的,不管是情还是景,都必须有一个关联点,一脉相承,才能不隔。
4#
发表于 2013-11-2 11:5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对联的一些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里提到三种:
(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稿的《联律通则》里取消了关于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过孤平孤仄的定义,目前在学术上,这两者的定义还都有着相当大的争论,所以,除了诗钟对此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外,我们对联初级班对此亦根据《联律通则》进行放宽,不再对此作出硬性要求。
除了《联律通则》通则中提到的三种禁忌外,还有两点是需要各位学员多加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2. 忌联意隔阂
除去无情对外,对联禁忌上下联各言其事,只对不联。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写的“明月照西楼”而下面就写“菊花欺细雨”。这样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在诗词对联之中就造成“景隔”了,(当然特别的气候除外)。或者情感方面上句还写的心花怒发下句就写忧愁满面那么就造成“意隔”(情隔)。
至于“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写景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二是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下面分别简述:
一,写景意境的“隔”与“不隔”
根据上面的定义,就是两种或多种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时间能够同时存在的就是不隔,如:
出句:静水横舟凭柳钓   
对句;微风斜月任松簪  
上联的意境是无人的孤舟系在柳树下,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很清雅的一幅画面。下联是清风轻抚着月下的松树,把这两幅画融合,就是:天上挂着一轮明月,月下的松柳在微风中轻摇,而柳丝垂落到小舟上,小舟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相互依存统一构成了一副淡雅的画面。这就不隔了。
再如:
秋月云端见,               
春花风里拾。
这副联为纯景联,我们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云端忽隐忽现。而下联则是在春天的花园里摘花。因为没有一个同一地点的信息,无法体现是同一地点春去秋来的变化,少了这一层关联,我们再来细看,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难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隔景了。
再如:
出句;清荷听雨碧波醉
对句;枫叶吻霜霞岭羞
问题同上,在这副对联中秋霜与夏天的清荷碧波难以相互依存,缺少关联,亦是隔阂。
二,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
隔意就是后面内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样。如果是对联,那么上下联所表达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样,就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那就是隔意。如:
分一缕春光入户;
带三分萧瑟回家。
上联的意思是,希望春天带来好运气给家里增添和煦的气氛,而下联呢?带回来的是失望,颓唐,所以上下联的情感不一致,这样就是隔意了。再如;
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上联是喜气洋洋,而下联却是悲悲戚戚,这种情况就是隔意,因为上下联的气氛不能融洽。
综上所述,至于“隔”与“不隔”必须也是要从全联来看的,不管是情还是景,都必须有一个关联点,一脉相承,才能不隔。
3.忌不规则重字【即: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不规则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4.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两者都由于音律单调而缺乏美感,但是,要注意的是其中,因为古人诗句中,三仄尾的情况亦不算少见,因此《联律通则》里对三仄尾的要求是尽量避免,在避无可避,影响联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不因律害意”的做法而使用。
5.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当然,也有少量对联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但是,这种情况应以特例视之。至于上下联同声收尾,则是违律。
5#
发表于 2013-11-2 11:53 | 只看该作者
十六班第三讲  例说出句及对句----缅甸哥


一、出句的方法
    学习对联,必须写到出句,这是写对联的第一步。写好了出句,可以说是完成了一副对联的一半。出句的好坏,关键到对联作品的水准高低。可见出句是何等重要。
    对联的出句有两种:一是出上联(仄声收尾),要求对下联。另一种正好相反,出下联(平声收尾),要求对出上联,这两形式,在网上都很普遍,都很流行。
关于理论方面我们不作深究,直接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方法,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悟出更多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

(一)初阶:临摩(限制较大,引导较多)
1、自对出句法
  收集古联或者一些经典好联,建立一个自己的对联库,然后按上下联把他们分开,上联一拨,下联一拨。要出上联的时候,在下联库里找出一比,自行对出上联,对出的上联就是你的出句。反之,要出下联的时候,则到上联库里找一比对之,对出的下联就是出句。
  举例:比如古联下比是「偶贪杯酒得狂名」,先用对字对词的方法随意对上一句,如:「不爱盘棋丢妄语」,效果不是很好,那么我们再来修改通顺一点:「爱下象棋无妄语」,语句通顺了些,但有些大白话了,再修改一下:「松下奕棋无俗语」,这就有点意思了,还可以天马行空的拓展一下,如:「松下奕棋风得子(势)」(棋有“得子、得势”术语。“得子”就是多吃了对方一颗重要棋子,像是车、马、炮;“得势”就是情势明显较好。风放倒的是棋子还是松子?也许两者都可以想像得趣。),这就开始丢开原来的下比了,如果感觉还不理想,还可以顺着你对出来的这个句子继续拓展下去,只要注意本身句子的内容就好,与下联的关联或结构不是重点。


2、仿造出句法。
  承接上一法,在出好句子后,回头看看原来的上比,刚我们举的例子:「偶贪杯酒得狂名」他的上比是:「爱拄杖藜增老态」,先对比下我们刚才的出句,从中体会异同,感受下古人的创作。然后我们就可以拿这个上比开始我们的仿造之旅,想增减哪里就修哪里,偷天换日得到「爱看古书增老态」,好像也不赖~“古”“老”联系更直观,还可以继续如:「常醉古书增老态」,只要注意本身句子的内容和句内关联就好,一直造到你满意的程度。

三、寻章摘句法。
读一首诗词或者古联或者古文,撷取某一些字句出句。所谓功夫在联外,开卷总有益。我们可以随意的抽出一首诗词,先进行阅读,阅读时应连同鉴赏一起阅读,不但可以让你更深入的了解诗词,也可以提高以后自己对联的点评鉴赏。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鉴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以下省略)

下面就可以使出我们的乾坤大挪移,扛上俺们的大剪刀,剪裁拼凑一下,例如我们可以这么出句:蝉响疏桐,不藉秋风声自远;感觉是不是很容易呢?就这么实用。
再来一个: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以下省略)
扫地僧老师说,读这首词的时候,他刚看过一幅古联「去岁花开今岁果,今年树发去年枝。」,特别对“琼苞”“去年枝”印象较深,于是他的灵感就产生了连系,组成了下面出句。
出句:琼苞新放去年枝,可是东风怀旧?
  当然,这种读诗词出句各自因缘,或许你有所感悟的不一定是句中的这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化用,同时和前两法一样的,还可以继续对自己化出的句子进行拓展,即使面目全非亦无所谓,只要注意其中的关联和句子的内容及句子的通顺就好。
其实不光是古诗词对联,对于古文,乃至现代诗歌、散文、歌词等等,我们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抠出出句,希望大家能由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进阶:半成联(限制较小,引导较少)

1、嵌字出句法
初学者常常觉得出句难,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想要出句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提示或指引,常常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写什么,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尘封记忆校长曾经教过缅甸一个练习出句和成联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嵌字,嵌名,嵌字嵌名或许大家会觉得是不是很难?不应该是我们初学者就能掌握的,其实不然。当你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思路的时候,有了这个需要嵌的字作为支撑点,实际上也就有了一个方向。与初阶的寻章摘句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时摘的更少,只是一个字或词了,难度加大了,但也是进阶的必由之路。缅甸在礼部迎宾版的小摊就是因此而搭设的,可以说这个小摊就是缅甸得以练习闪转腾挪的地方,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进步,那这个小摊绝对功不可没。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一方法:
  搜索一下诗词名句(顺道可以连这首诗一起学了,事半功倍),随便拿一句来练,比如「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字练一句,先嵌在第一字看看,想不来就再试嵌第二字,再想不来就嵌第三字,以此类推。久了也可以玩点花样,依序嵌字,或者自我设限字数。遇到不太常见或者感觉棘手的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动用诗词库这个超级老师,搜搜看,看古人怎么用的这个字,然后我们又可以在古人的帮助下,山寨出属于我们的句子了。
举例:
  出句:古卷翻寻前世友(不要臉,古卷名家是我前世好友,哈!意境联绝大多数都是这麽滴虚伪。。。)
  出句:问道青山云带路、取道书山攻绝顶、取道书山开智慧、取道书山游古迹…
  出句:翦烛西窗听夜雨
  出句:时有清风争入户
  出句:经风奇石瘦
  出句:一旅风尘牵马过
  从这开始,我们基本都得靠自行思考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同时运用初阶的那几种方法来降低难度,写得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坚持下去,日子久了,总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句子,同时也可以慢慢脱离临摹的阶段。


2、中心词扩出法: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在某个时间阶段内,因为阅读,一定有一些字或词是你特别喜欢的,也是特别能触动心弦的,那就紧紧抓住不放,以它作为中心字词,由此展开造句,看看能为这个词(组)写出多少个句子。比如我这段时间特别喜欢「诗中酒」这个词组,那么我们就可以围绕「诗中酒」来几个出句,如下:
  变句:心花兑入诗中酒
  变句:种花为酿诗中酒
  变句:肠枯可饮诗中酒 
  变句:忘情莫饮诗中酒
  当这些方法比较熟练了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进阶,下一步,我们可以在阅读一首诗词以后,撷取其中某一意境出句,或者给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出句。
3、运用修辞法。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修辞可以飞扬语言表述的文采,对联的修辞方法种类繁多,一下简单介绍常见的几种。在出句中合理的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能使我们的句子更加富有韵味,多加训练也能帮助我们从“能出句”进阶到“能出好句”。
1)比喻法,以此喻彼,生动形象。
出句:竹阴活似板桥画
2)比拟法,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出句:万里悲秋风哽咽、花间香句鱼来索、谷庭麻雀争门派(这种大家用得最多)
3)夸张法,把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极力渲染。  出句:一竿钓尽千江月
4)双关法,利用汉字的同音异义特点,似说甲,实指乙,一语双关,含而不露。   出句:情路不容人借过、一竿抛甩悲风暗雨
5)设问法,上联(或下联)提出问题,下联(或上联)作答。   出句:今夜谁人歌古调?
6)句中自对法,单句中某些词组或短句直接对仗。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其中“一管苍凉=满庭落寞”就属于句中自对,亦称当句对)
7)顶真法 后面词语的首字承接前边词语的尾字。如:
一丝风,风吹绉满江春水;
8)用典法 借用典故,针对现实,引发联想,寓难尽之意于言外。如:
立品早防冯妇虎;
9)复词复字法 重复是表达一忌,但有时有意使用反复手法,却常使意境出新。如借助谐音,利用汉语一词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出奇制胜。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延伸类型1:日后尝试写成联的时候,可以参考清联三百副中的句型(比如人家怎麽用领字啊,句中自对啊,排比啊)自我训练。有助于提升语感和调理长联的气脉。
  延伸类型2:可按各种风格来尝试出句,雄浑、刚健、婉约、淡雅…等等。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但只要坚持,必有收获。
可以说,在初级班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这么短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做到以上方法全部能够熟练运用,但只要坚持学习,当你能熟练的掌握以上这些方法后,从那时开始,你将可以完全抛开前面的那些方法的束缚,从你的灵感出发,踏上构建自己风格的道路了~~

二、例说出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初学阶段,我们出句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就通过例说的方式来谈一谈,希望大家在出句的时候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1出句:月入闲窗乡梦远
   --「闲」窗跟乡梦的情结不合拍,或者「月挂空窗乡梦远」参考。


 出句:风梳小径花魂瘦
  --风「梳」小径,该是轻柔的,像人梳头,用这个字与「花魂瘦」的意象冲突。或者「风袭小径花魂瘦」参考。又或者你挺喜欢「梳」这个字,那就改改后面,「风梳小径花心喜」之类。 

 出句:云烟淡淡锁深谷
  --云烟「淡淡」的怕是「锁」不住。

 出句:娇花隔岸吟风骨
  --「娇」花要联系「风骨」,有通感上的困难。

 ▲以上“明显”的前后关系矛盾应该注意。(也许是前后用词的情绪格调不同)



2出句:酒满风邀月
  --「风」跟「酒、月」的关系不清。或者「酒满诗邀月」参考。

 出句:浊酒半杯轻燕影
  --「酒」跟「燕影」的关系不明朗。因为关系不明,所以联意就跟着不清。

 ▲以上前后关系不紧或失联,各自表述,造成意散。


3出句:花红柳绿春天醉
  --花红柳绿就知道是春天了,后面的「春天」位置有些浪费,可换别词。比如说「花红柳绿诗心醉」。

 出句:踏雪寻梅韵
  --「踏雪寻梅」意已足,梅之可寻以韵限之,是自限!

 出句:残阳日暮披肩照
  --看到「斜阳」已知「日暮」,取象重覆。

   出句:月映池荷池映月
   --回文重技巧外,意境也要兼顾。「月映池荷」景致已出,多言「池映月」没能为整句再添令人心动的元素。

 ▲以上说的是赘笔,有的是浪费位置,有的是画蛇添足。都不能为出句的意境加分。


4出句:日月诗怀存玉案
  --「日月诗怀」是什麽样的情怀?费解。具体或可想像的依据没有着落。

 ▲以上表意不清。另外说明有种联用冷僻字或用冷僻典故,这种不算病句,联意可解,只有宜不宜,好不好的问题。


5出句:夜晚瞧天吟朗月
  --「瞧天」意思懂了,可别扭,也多余。

 出句:月洗竹林一圃清
  --竹林用「圃」没听过。或者「月洗竹林三径白」参考。

凡此种种,希望大家知道,出句就和说话一样,需要通顺,需要符合逻辑,所用的字词都应该能合乎你说话时的情绪和主题,这也就是我在点评时经常讲的句内关联。对联,对及对仗,只是对联的外来表现,而联,就是关联、意境,是对联的内在精髓,不光上下联需要关联,当句亦需要关联起来,营造出一个统一的意境,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抓好这个“联”字,先“联”而后“对”,切勿舍本逐末。
6#
发表于 2013-11-2 11:54 | 只看该作者
三:浅说对句
初学者在对联创作上往往都是从“对句”开始的。学习如何对句之前,先学一下对句的概念。
    所谓对句,即与出句相反,是应对别人所出的半联。对句的原始概念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对句的一般概念是指按对联格律根据他人的出句而对的另外一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句的原始概念,在这里我们不讲。我们学习对句的一般概念。
    注意,对句的一般概念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格律”。通过前三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这是对句一般概念必需遵守的东西。


(一)对句的要求:
    对句,是在已经有上联(或下联)的基础上,补充另外的半副联,是与出句者共同完成一副对联的创作。而且因为出句在先,实际上是对句者担负了更多的完善整联 的任务。一个好的对句,可以与一个好的出句相得益彰,也可以为平淡的出句增色添彩,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怎样对好一个句子呢?

    首先要审题。审视出句:琢磨出句的所有信息是先决要件。把别人的出句当成是你写的,出对句如出一人手,才有可能合拍。拿到一个出句后,先仔细读读出句,只有读懂出句,才能对句。这里所谓的读懂,我想应该包括:明确出句的立意、把握出句素材的选用、明晰遣词构 句方法(表现手法)等。对于一些意境出句,还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画面,将自己置于那个情境当中;对于出句中含典故的句子,一定要清楚典故的内容以及它在 本句中的作用……

    在读懂出句的基础上,构思对句。一般的步骤为:立意(联句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或者是联句所能体现的审美情趣,对句要与出句和谐)、选材(选取能够表现主 题的物象)、构句(抓住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用与出句相称的形式组织句子)、炼字(对句中的个别字进行仔细推敲,遴选最恰切精当的字的过程,是对句子进行 雕琢的过程)。

    对句要强调的是:工、稳、贴、切、新、奇。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对句的基本要求。这里从词性方面重点谈谈工对和宽对:一般认为,一副联中,上下联相同位置上 平仄协调的,同类(名词要分到小类)的词作对语,就是工对,如“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这联无论从音律还是词性看,都可谓字 字工对。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对仗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形成对仗。 当然,对联的工与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慢慢体会。很多楹联作品,都选择宽对,因为刻意地求工,容易因词害意、因律害意。但宽对不是失对, 楹联的对仗,应严而不死,宽而不滥。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 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结合一些对联实例,我们感到:颜色词、方位词、专有名词、数量词等 严格用同类词相对,这样的对仗就显得格外工整。实际运用中,连绵词除了跟连绵词相对,也可以跟并列关系的词组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也跟形容词相对。其次是 讲究凝炼。并不是凑足与出句相同字数,符合对联格律的就是好联,而是要求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要精炼。
   举几个清联,大家可以从对仗上仔细品味一下:
   “两浙东西,十年薄宦;大江南北,一个闲人。” (薛时雨:自题门联) 此联运用数字、方位词对仗,使句子格外工整。
   “百战山河,剩此楼头烟树;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 ”(曾国藩: 题奉新九天阁)此联中“百战”对“九天”,词性的活用,“此”对“成”的近乎失对,几处句中自对,宽严巧妙结合,使联句倍加生动,实为大家之笔。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如上下联的主题大小、思想的深浅程度、抽象与具象,感情浓淡等。一般来说,上下联强弱要相当, 也可以上弱下强。如果对句是上联的话,要注意为出句(下联)做好铺垫,使上下联语气一贯;如果是下联,要对出句进行适当的延展、补充、提高,所谓宕开。 “石床润极琴丝静;玉座尘消砚水清。”(曾国藩 题峨眉山广福寺)此联上下联强弱相当。 “一径风声飘落叶;六朝山色拥重楼。”(薛时雨题南京清凉寺扫叶楼)此联下联气势重于上联。一副联的上下句具有条件、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时,若使用了 关联词语,还要注意它们是否得当。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马子华先生在《对联漫谈》一文中说:“歌颂英雄的要‘沉雄’,品评人事的要‘端庄’,室 内悬挂的要‘清雅’,赠送友人的要‘精巧’,表示意见的要‘婉曲’,追念死者的要‘悱恻’,描景状物的要‘藻丽’” 凡夸大其词、用词浮泛,出句和对句立意不一致的对句,都不是好的对句。“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 年。”(曾国藩挽乳母)此联用典恰切,感情真挚,在曾国藩看来,乳母对他的恩德,不逊生母,绝不是千金可以报答的,结句痛彻肺腑,哀思可见,用作挽联,可 谓贴。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对句要切地切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句。比方说,眼前是一座楼阁,你就得从楼阁方面去考虑,并对它的历史情 况、地理环境及其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一番了解;你若题殿宇,就要弄清里面供奉的是英雄还是神道,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 事;开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一看就知道是写弥勒佛的,原因就在它抓住了弥勒佛总是大肚子、面带笑容这两个特点。你写的若是店铺,就要把握那 个店铺属于何种行业。“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这副对联是表现理发铺的,也在于把握了理发的个性。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人家讲过千百遍的东西,用得旧了的话语,你再去重复,毫无自己的创见,就叫落俗套。要避 免落俗套,就要在确定了所写的对象并对它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后,再研究一下,别人对此是否讲过话,讲了些什么,是从哪个方面讲的,再从人家没有讲的地 方、用人家没有用过的话去写。比如网络上束之高阁写雪的一联:“始于纷乱;终作清白”,从雪的形象上升到人生高度,不但网上没有,便古人似也不多见(最多 是写高洁而已)。如此立意,则不但“新”,而且内涵上也高人一等了。想象力强不强,写出的对联有时高下十分明显。《坚瓠集》载:“明太祖幸马苑,永乐(成 祖朱棣)、建文(惠帝朱允炆)同侍太祖。(太祖)出句云:‘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对:‘雨洒羊毛一片毡。’太祖不悦。永乐对:‘日照龙鳞万点金。’”从 对仗来说,建文、永乐的对语都很工整。但两相比较,形象上的美丑,却大为悬殊。这就是二人想象力不同的结果。有鉴于此,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 力。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奇”需要作者的观察、阅历、胸怀,并且有对文字技巧的把握能力。有势之“奇”,运用 夸张的手法夺人耳目,如陈宝裕题黄鹤楼联:“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 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有意之“奇”,打破常规令人意想不到,如石达开题理发店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有字之“奇”,利用汉字字型、字音、字意等特点构造对联,如刘师亮的讽刺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等等。
   再转一段余德泉先生提到的“险救技巧”:将一些看来极其平淡甚至不成其为对联句子的上联,通过下联的巧妙搭配,使之别开生面,石化成金,也可以看作“奇” 相传清代何绍基一次到长沙浏阳的南邦寺游览,正碰上该寺一位僧人圆寂。入寺之后,住持便请他写一副挽联。他想到南邦寺死了个和尚,便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 话:“南邦寺死个和尚”。住持一看说,此事人人皆知,何劳写到挽联中去。何绍基听了,略思片刻,便写道:“西竺国添一如来”。南邦寺,在湖南浏阳县。西竺 国,指佛教发祥地印度。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单是“南邦寺死个和尚”,确实平平淡淡,无足道哉!一续“西竺国添一如来”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和尚变 成了佛祖,不正是达到了出家人最高的理想吗!这样的事情当然不会有,但作者能这样化平淡为神奇,确实令人称道。
   清人邹弢在《三借庐笔谈·楹联》中说:“楹联不难于巧织而难于自然,不难于切题而难于超脱”,不管写什么对联,“总须精神团结,不即不离,以清丽之思,运 清灵之笔,措辞用典,食古而化,方称妙手”。若将这段话视为在艺术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并据此努力提高创作境界,这无疑是有好处的。

对句的要求简单总结为: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

四、对句的实战方法:

1:先找主语
尤其是动词,这个动作是谁做的,主角是誰?有的句子主语就是前面的字词,但也有的句子主语不在句中,隐藏着。
例1:
夜深萤入幌,
春暖鸟窥帘。
僧:「入幌」的是谁?是萤。「窥帘」的是谁?是鸟。「螢、鸟」是主语,是做这个动作的主角。鸟偷窥这个动作是种拟人的写作手法。

例2:
出句:一樽且对春风饮
对句:满卷尽愁柳絮飞
僧:「饮」不是“春风”在饮,是“我”在饮,「饮」的主语是“隐藏着的我”。(我)一樽且对春风“饮”。对句的「飞」是柳絮在飞,不是“我”在飞。满卷尽愁(柳絮)“飞”。两者主语不同。

例3:
出句:鸟语花香吟绿水
对句:星疏月朗照青山
僧:「鸟语、花香」、「星疏、月朗」都是句中自对,也都是并列词组。出句的「吟」是谁在吟?是“我”在吟!鸟语花香的环境下,“我”吟绿水。不会是(鸟语花香)当主语,因为「鸟语」可以看做是在吟唱绿水,「花香」可怎麽“吟”呢?对句的「照」明显是“星、月”在照青山,不会是“我”在照青山。两句关键动词的主语不同,失衡。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改:
  鸟语花香(我)吟绿水,
  风清月朗(我)访青山。 (“访”也可以是“友、入…等)(为什麽“星疏”不好?星都疏了还「照」,不合乎逻辑)

2:虚词实词
例1:
出句:  斜阳一抹依山远
对句:  残月半钩醉梦迟
:杜衡:出句是白描写景,对句亦应同之。上联远景,对句可写近景;出句描色,下联可绘声。梦字太虚,经常有这样现象,有不可想之词,则以梦、韵替之,感觉是偷懒:))

例2:
出句:一竿钓尽千江月
对句:孤盏容得半世闲 今音
僧:我的出句要看你怎麽理解,不同心情不同解读。你可以说是种闲情,我也可以说是种豪情,要说它是夸张语我也不反对,说藏著一丝的落寞情怀那也行。所对情绪也多端,一钓竿、一壶酒,半世闲在千江月。一种悠闲夹带一分孤独。


3:手法,拟人?比喻?…
例1:
出句:花间香句鱼来索
对句:书内玉颜士俱迷
僧:前半好。「鱼索香句」拟人,「士迷玉颜」失了拟人味。类似者或可「帘内娇容鸟欲窥」参考。


4:组字之间的关系。联眼。
例1:
出句:草木深深遮石径
对句:云烟淡淡锁松山
僧:云烟「淡淡」的,怕是不能「锁」山。

例2:
出句:独钓寒江,曲笔如钩诗作饵
对句:常吟冷月,高谈似玉酒当歌
僧:钓--钩--饵,关系紧密;吟--玉--歌,相扣不紧。

例3:
出句:花心涵玉露
对句:柳叶荡和风
僧:既是「和风」,「荡」就猛了些。

例4: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翠柳携风四野狂
僧:「携」不切,翠柳不是柳絮,不能跟风一样“四野”狂。
7#
发表于 2013-11-2 11:54 | 只看该作者

5、前后段落之间的关系。
1
出句:(春来)(花竞艳)
对句:(雨至)(柳添香)

僧:出句因果关系,对句不明。柳我没见过,应该也不是以香取胜的。「风过柳摇姿」稍好些。
2
出句:溶溶月色风梳柳
对句:阵阵花香味醉人
僧:「味」承「花香」而来,味跟花是从属关系,「风」与「月色」是两种不同。

3
出句:柳絮轻薄桃莞尔

对句:莺歌婉转鹤悠然

僧:桃莞尔是因为柳絮轻薄,不只是单纯的并列关系,前后有因果。对句前后关系不明,鹤悠然是因为莺歌婉转?再个,莺莺燕燕通常指有人烟的地方,鹤通常是不喜欢人烟的,为避人烟鹤别山,取材在一起,自然界或许是有的,通感不太适合。
3
对句:  晚照寒霜,暗香疏影一窗绪
出句:  凄风冷雨,落叶残花遍地秋
云卷:这个不好,落叶残花是直接列物,暗香疏影是曲笔写花(一般特指梅),已在下联之残花之中了。若是以窗取景,有案头的素弦小字、有窗外的老树寒鸦,或更远处的孤帆只雁...把镜头打开,应选择更适合的意象入句.

6:写景?抒情?言志?论理?寻趣?主旨是什麽?

1
出句:梅花独在雪中开
僧:如果是「梅花雪中开」,那我们可以把出句看成是在写景,也可以把出句看做一种哲理。现在多了个「独在」,「梅花独在雪中开」看成写景比较不妥当,拿来当哲理会比较好些,强调梅花独在”“雪中
开;假设出句是「独有梅花雪中开」呢(先不管律)?重点又偏移到梅花了,强调只有梅花才是雪中独开的花。



7:判断联意阴阳

1

出句:共坐春风倾意气

对句:独游寒寺生忧愁
僧:有头重脚轻之病,上联大气,下联气弱。联意阴阳不谐,出句向阳心态,对句转阴无来由。
2
出句:清溪浮翠缓
对句:冷雨打香残:
僧:这句明显情绪隔阂,阴阳不谐。出句给人的感受偏阳,对句调子调得太阴,上下的意象分述不同的感受,情绪上会让人感到突兀。
3
出句:新词旧调吟春好
对句:素手琴心抚月明

:僧:吟咏春天的好,新词迎新,旧调怀旧吗?在这里,新词旧调隐含有「立足过去,放眼未来」的味道。整个上联的意象是向上提升的,对句不宜淡处理。所对基调过淡,没能激发生气。做为句中自对,「素手」对「琴心」过宽,类似「剑胆」可。



8:体会弦外之音

1
出句:柳线低斜空钓月

对句:松针微抖细缝云

:僧:上联有比兴,下联看不出来。柳,「欲钓湖中月,难辞岸上风」。「斜」,因风起,表外因;「低」暗示本来可以入水,现在却只能望月空叹,基调很无奈。上联不应单纯只看是拟人描景。

2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解题:
篱外徘徊不忍听,显然「一管苍凉」同「满庭落寞」一样,都在庭中能闻。篱外就听不到了?我想还是听得到的,「徘徊」只是不忍听偏又不想远离。这个不想远离也许是因为一管苍凉正是心之所系。
篱外人的情绪如何?这将影响我们对句的基调。
1)、也很沧桑落寞:因为沧桑,所以怕听,怕外感生内应,再撩起伤情。。。对句基调从「阴」。

应对技巧:不是要总结如何应对。应对法无定法。以我的有限圈囿你们的无限是误人子弟。只是想探讨一些常见的技巧罢了,参考就好,不见得是最好的。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对句:风中惆怅,空悲叹十年寒苦,半世蹉跎。
僧:这个好在「风中」,可以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统一。人在篱外徘徊,心在风中惆怅。。。步调更和谐。但是个人不喜「寒苦」,太直接了的感受,我们试著转折一下,用「风中惆怅,空悲叹十年经略,半世蹉跎」,想像一下主人翁是个雄才大略之人,奈何造化弄人
2)只是一种悲怜:也许吹箫的人是所关心的人而已。从这条思维,对句的路比较宽。可以定调为「阴」,跟著环境的渲染一吐悲怜;也可以定调为「阳」,把悲怜化为祝福或寄以希望。例: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对句:风中祈祷,愿重见此间欢笑,往日温馨。

9:动画。横向、纵向延伸。

1
出句:清溪浮翠缓

对句:野径绽梅娇

僧:同样都是从空间入手,两处不同的景色组织成一幅动画,美感加强,是种补充手法。给你另一种思路参考
(参考就好),当你在构图一幅山水画的时候,画了山画了水画了树,如果要再加些东西,你会加些什麽东西?景物有了,也许可以加入。山水画里多有人,
那是种移情作用,赋于山水人的性灵,也寄托人于山水的性灵。比如「野叟落钩闲」参考。

2
对句:风送梅香来竹院

对句:月移松影入轩窗

僧:这是初学者常见的以景对景思路。另一种参考,把人带入
对句:客携陈酿共溪窗
3
出句:几度秋风斜雁阵

对句:一时冷雨断人行

僧:「几度」给人「时间」的过渡,对句「一时」也是时间概念,不是不行,给人感受面狭窄了点。或者可从「地点」著手,满天冷雨断人行。


10:时隔、景隔、意隔。

1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墨菊伴秋满院香

僧:时隔。上联是写景的意境联,对别的季节虽然也可以,但不会是最好。写景联统一时序更能融为一幅美画。
2
出句:云摇月影柳牵风
对句:泉照山容雁戏霞
僧:上联的「云」摇月影要牵强些,「摇」的动作联想对云来说并不贴切,「竹」摇月影较形象,风摇竹筛月影,照应后面的「风」也较整体。「柳牵风」就很不错。
泉较小些,要「照」山容,以小见大要勉强。比如「湖映山容」就适切些。「雁戏霞」的问题,一是「戏」的动作联想对雁来说较无说服力,二是上联夜景,「霞」有时隔的问题。
3
出句:昨夜松边依月醉

对句:今朝溪畔叹春残
僧:这是「意隔」。虽然在现实中,昨夜一个心情,今朝一个心情,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对联两行中,还是尽量统一主旨比较好些。上联联意并不「阴」,下联「叹春残」,笔调转阴,情绪落差较大。或者「看云停(飞)」可以参考。


11:直白

我的观念,「直白」不是字词通俗易懂,而是意境直接表白,说完了就没有余味可嚼。比如出句:喝一口家乡井水[扫地僧],浅显易懂,直白吗?我认为不能如是看。整句只写了一个动作而已,感情是「蓄而不发」。
1
出句:枕畔留香难入梦
对句:弦间凝憾易伤怀
:僧:难入梦者,留的香应该不会是书香,书香好入梦。大概是枕边人不在了,闻着留下的香味才难以入眠,情调属阴。

对句「凝」「易伤怀」都是直接表白了内心的情感,直白了。这种遗憾和伤怀应该留给读者。不要拳头打直了,要留三分劲。
意境联要避免直白。小提两个方向参考:
1)以人为主语时,避免直接把情绪用语带上,例如流泪、泣之类,你的感触都说完了,看联的人就无想像空间了,至少也得留个三分虚。以人为主语,可以考虑
用「动作」来表达、隐喻、借比,含而不露。前面或可参考「弦间凝指」,手指停住不动会是什麽情况,后面三个字再斟酌补述,气氛凝结下,可以延申很多,可
以是伤怀,可以是感叹知音少,可以是感怀过去,遥想未来,……。比如「枕畔留香难入梦,弦间凝指似临秋」,多借秋的一层萧瑟。

2)以身外之物为主语,就尽可能挑逗情绪,天马行空。比如以花为主语,写「她」的娇态,写「她」的情绪之类,要用以传神。可改「花心凝泪」之类。借花的情绪隐喻自己的感受,或者「花心凝泪只无言」参考,花之泪是我之泪,花无言即我无言。

12:阴阳错位

介绍一种应对技巧「阴阳错位」(扫地僧老师滴专利~~~)
阴:弱、浊、冷、虚、窄、小

阳:强、清、热、实、阔、大
出句:千里云涛藏笔底 [久伴梅]---大--小

对句:一身梅骨傲人间 [扫地僧]---小--大
千里云涛(取象好大)藏笔底(取象好小)

一身梅骨(取象好小)傲人间(取象好大)
出句:几句秋思凭雁寄 --虚--实 (转自漫天雪)

对句:一帘疏雨任愁飞 --实--虚
「思」是虚性名词,「雁」是实性名词;
「雨」是实    「愁」是虚

 虚性名词:像是 梦、意、韵、魂、情、痕、影


实性名词:像是 山、水、月、花看得到摸得著的吧


一般情况下虚实是不互对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比如这个对句就是用了虚实错位的技巧,这是可以的。

8#
发表于 2013-11-2 11:55 | 只看该作者
16班第四讲----缅甸哥
写在前边的一些废话:记得有人说过,现在的初级班好像黄埔军校,为联都培养了大量的版主,超级版主乃至管理员,呵呵~~我一直把这当做是对初级班教学成果最大的褒奖与鞭策。当然,这褒奖中的原因,我想并不是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员水平有多高,而是现在的初级班确实人才济济、藏龙卧虎,正所谓高徒出名师罢。缅甸自知才疏学浅,给大家讲课着实惶恐,只希望能尽力做好一个指路人的角色。对联,是一种民间艺术,入门的门槛低,但它同时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去探求。本次讲义是十六班最后一讲讲义,学完这一讲,缅甸希望能多从实用性方面,给大家一个成联创作的初步指引。和前三讲一样,本讲讲义还是综合了很多对联前辈的心得和经验,感谢各位前辈诲人不倦的精神。最后,虽然本学期就要结束了,但希望大家能保持对对联的长久热爱,祝大家保持快快乐乐上网,轻轻松松玩联!以后看见我别埋头就走啊~~哈哈~~
呵呵,废话说完,言归正传。

第一篇:内功篇

    还是那句老话:法无定法!对联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则,我们讲的所谓的“法”,其实都不过是给初学者一个参考的方向。就好比写诗,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靠着学习诗法而成为大诗人的。所以说,我们提到的“法”,不过都是些表面招式,非佐以内劲,终不免花拳绣腿,非但不能制敌,反为人所笑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夫在联外”。
所谓的内功,其实就是我们的知识底蕴,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底蕴。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多读、多记、多悟、多用。
  多读——常读名家的诗、词、曲、对联、散文等等,但有文字皆可读来,读时放松心情,切勿当做任务功课,把自己融入文字之中、意境之中,充分享受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快乐吧。
  多记——在阅读中,一定会有触动你心弦的词句,那就把它记下来吧,脑子装不下咱还有纸笔,找不到纸笔咱还有手机呢。
    多悟——多悟就是多思考,思考可以加深印象,也只有思考后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思考什么呢?想想古人怎么用词,怎么造句,怎么处理句子的结构和营造意境。但有心得,不妨写下来。
    多用——多用就是不要浪费你悟出来的东西,把他们运用或者化用到你的创作之中吧。


第二篇:初步招式篇

    只有招式没有内功,那是花拳绣腿;只有内功没有招式,无以制敌。适当的运用招式,可以使我们的对联生动活泼,趣味无穷。这里的招式便是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了。


第一招 脱化式
    所谓脱化,就是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一些诗、词、文中的句子略加改动,推陈出新,写出新意,成为一副新对联。此招运用好后,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一: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亲。

    这副对联题于某同乡会馆,脱化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句,作者把原句中的字改为字,把佳节改为相识字改为字,这么简单的改动几处,新意顿生,很好的契合了同乡会馆的特点。

例二: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五十一岁时写的一副励志联,脱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成作一反原句的低沉,变得积极向上,这是反原意的脱化。
    由此可见,脱化式是很简单易用的一招,不必改动很多便可以成为一副新联,但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关键就在于翻新,一定要脱出原意,写出新意,否则容易变成抄袭哦~~

第二招 集句式
    集句,就是摘取他人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这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原本不在一处的句子配成对联。集句主要有下列几种:

1、整联集句,完全使用前人句子组成对联,这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种集句方式,说他最简单是因为自己一个字也不用写,完全照搬过来就成,说他最困难是因为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内功支持,也就是说需要自己具有很广博的知识储备。

例:
风定花犹落;(王安石)
鸟鸣山更幽。(王籍)

2、部分集句,可以半联集句,也可以在联中某一分句集句,另外的部分自己创作。
例一: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这是陶行知题晓庄学校之联,上联整句出自《论语》,下联为自行对句创作。

例二: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这是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联,上联整句出自杜甫诗句,下联亦是自行对句创作。

例三: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这是清人程德润题北京通县河楼之联,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其余为作者自行创作。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部分集句,也是一个比较实用易用的方法,比如半联集句,其实已经简化为对句了,只不过是多了些限制的对句而已。此招需要注意的是,所集的句子必须能契合所要表达的主题,否则容易变成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哦~~

第三篇:进阶招式篇

    如果说第二章的两种招式都是照猫画虎的方法,那么接下来的这一章就是完全自主创新的创作方法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停留在照猫画虎的临摹阶段,要想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动手,写出完全是我们属于我们自己的个性作品。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谈谈如何自主创作吧。

第一招 代入式
    正如演员演戏,我们在对联的创作中,也要入戏,不能只用观众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是要把自己融入事物,把万物当成我来进行思考创作。相对应的,也可以不把自己当人看。意思是,写联的时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在你眼里也应该是,是有感情的,走进它们的内心,与它们一同生息歌哭,诉诸笔端,便是与万物和谐涵容的境界。

例一:
题灞桥
天亦恤离人,灞雪吹喧,与柳千条呼赠手;
吾徒生羡意,春风折尽,凭谁一送念长安。

    作者选取的意象有:我、灞桥、风、柳、柳絮(雪)、离人、长安、天等等。那么,如何把所有表达的素材穿插在一起而不显得板滞,这个桥、这个柳、这个风、这个“雪”,为什么千古以来被离人所感念传送,成了超越景致本身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精神象征,谁可以安排这些?啊,原来这些都是老天安排的呀,很自然的引出首分句“天亦恤离人”。下联接老天体恤离人,让深深感喟,竟然也想做一回离人体味一下这绵远悠长却又令人回味的怅然离思,可谁来送呢?自然也就进入了画面。

例二:
题山晓阁 朱彝尊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简注]山晓阁:在浙江嘉兴,为孙中翰执升之园林。联语描写山晓阁江山风月自然景观,本应无拘无束,任人欣赏题咏。寄意言外,别有所指。楼阁风月皆被带入了人的性格特征,使得联语生动有趣。

例三:
题观瀑亭
石迸惊雷,山犹怒也;
天垂素练,谁可拾之。

    由上可见,代入式易入感情,易得趣味,但要注意,代入的合理性,正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

第二招 偏锋式
  正所谓剑走偏锋,正面进攻效果不佳的时候,咱们可以迂回包抄偷袭,往往更容易成功。偏锋式出语不走寻常路,看似有投机讨巧的嫌疑,但实际上亦是一种智慧。

例一:
戏谈抽烟:
日抽夜咳,可防毛贼;
如佛似仙,早脱红尘。

    整夜咳嗽,贼何敢来?抽烟有害健康,无形中便缩短了寿命,岂不是早早如仙佛般脱却红尘?此联反话正说,字面看似褒,实则极尽讽刺。

例二:
孙髯翁自挽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孙髯翁作为古今第一长联的作者,大家可能都会以为他的自挽联会一定是文思恣肆、行文华美的,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剑走偏锋吧?但这偏锋怪招,何成输与那些所谓的“正招”呢?

例三:
戏言黄鹤楼:
楼亦高,名更高,不过是白云黄鹤,偶然到此;
眼所得,心难得,何妨将来者昔人,一概忘之!
   
    此联,字面看似翻案,人人皆言黄鹤楼之胜状,可作者偏偏要来“揭短”,要将来者昔人一概忘之。其实仔细品品,作者不过是通过另外的视角赞美了黄鹤楼,深有到此俱忘机的味道。
    由此可见,此一式最易出奇出新,是吸引眼球的绝好招式,但运用时也须注意,字面虽反虽偏,意尤正也。剑走偏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直击要害,出奇制胜,否则容易误伤自己,搞不好还要被打成“反革命”哦~~呵呵~~
9#
发表于 2013-11-2 11:5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招 仿句式
    仿句式,意即模仿前人句式、风格来进行创作。就好似填词,在词谱之下,填出自己需要的内容。也如旧瓶装新酒,酒就是我们要创作的主题,瓶就是联的结构、外包装,当你确定了主题,准备酿酒而苦于找不到一个漂亮的酒瓶时,这招将能解你燃眉之急。之所以此招不编入初步招式,是因为,我们仿的只是句式和风格,而非所仿对象的字词,还是属于自主创作的。
    仿句式可仿的对象很多,可以仿宋词、仿元曲、仿骈文、仿散文等等,不一而足,只要用得上,皆可仿之。比如风中箫老师在初级班成联园地里的学联笔记,仿的是《清联三百首》,效果很不错。下面就一一举例以上几种常见的仿句联:

例一:(仿宋词)
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例二:(仿元曲)
某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
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用好亦容易夺人眼球。

例三:(仿骈文)
李联芬题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

例四:(仿散文)
清·俞樾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联语似一段散文,其语式比较随意,一如娓娓而谈。
    仿句式的优点就是解决了酒瓶子的问题,美酒也是需要一个精美合适的酒瓶滴,选择好一个合适的酒瓶子,无疑也是成功了一半。运用这招时也须注意,如果分句较多,一定要多加注意各个分句间的关联紧密,否则就像通了洞洞的瓶子,会漏酒滴哦~~~
10#
发表于 2013-11-2 11:5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篇:兵器篇

如上所谈,招式有正招、奇招、仿招,但如果只有招式,没个趁手的兵器,赤手空拳滴,岂不吃亏?下面大家就跟着缅甸一起把自己武装起来吧,呵呵~~

第一招:用立意武装自己

联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以成佳构。立意的高度,也就是对具体的人、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对联作品本身的高度;立意的高度,简单点说是对所写人、事、物,不从寻常的思路去考虑,而是力求言人之未言,不落窠巢。立意有了高度,才能保证更深远的生发空间,正是写出精彩联句的一个大前提。

例一:
何绍基题四川省乐山凌云寺东坡读书楼:
江上此台高,问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
蜀中游迹遍,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江上此台高,事实上,此台未必真的有多高,实质是取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之意,也是为作者的立意作出引导,千载读书人几个,正是体现其立意绝高的地方,试想,从北宋的苏轼苏辙开始,及至作者所在历史时期,其间读书人有多少?但是在作者的眼里,一般的文人才子,算不上读书人,只有那些有大作为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读书人,立意可谓高绝。

例二:
广州镇海楼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一楼在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楼本身的雄伟气魄、周边的风景、或者类似的楼台建筑,作者这里起句就引入了历史感,看到了危楼的历史,看到了危楼万千劫,历史之楼,与眼前之楼,很好的重叠在一起了,这就开辟了更高、更远的空间;摘斗摩霄,目空今古,这两个分句,时间的跨度,空间的扩展,几字之间就勾勒了作品的立意,很有力的体现了作者认识的高度。

例三:
题纳兰容若:
天公到底厚苏辛,拘先生五百年,才教入世
妙手顿时翻格调,使我辈千秋后,不敢言词

写纳兰,比较难下笔,如按一般的挽联路数,写他活了31岁,写他一生深情,至死犹怀念结发妻子,写他的词的清新哀感顽艳都摆脱不出堆砌材料的嫌疑,难以出新。作者在查阅纳兰的相关资料时,看到了王国维是如此评价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的注有《人间词话》,对于历代词人的评价当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联想到了苏辛,这两个词坛并称的领袖人物,居然也被置于纳兰之下,就觉得可以从此着手了。但是如果只是说,后苏辛五百年而生之类的,就无法显示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特殊地位,联想到,他为什么不是生于宋朝呢?而是与苏辛相隔了约500年,如果是生于同代,是纳兰的荣幸还是不幸呢?答案是现成的,王国维说了的,所以才有了天公到底厚苏辛,拘先生五百年,才教入世的措辞。这个联的亮点就在于上联构思之奇。
第二招:用章法武装自己
一、材料的剪裁

首先我们要明白,材料是用来干什么的?材料是为你写联服务,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体现你想形成的文字风格,好似你的武器库。既然是武器,就要根据需要有所取舍,如果你的任务是深夜行刺,绝对不应该扛一杆青龙偃月刀去吧,呵呵~~

言归正传,当我们看到一个写成联的题目,首先应该按照自己的认识,为这个还没有写出来的联,定下一个与自己创作习惯符合的风格类型,(关于对联的风格,可以参考一下《二十四诗品》)例如:五岳这样的名山,如果写的纤巧、缜密,就很难说是适合的选择;如果是某一个镇级地方的小塔、小楼阁,如果写的雄浑、劲健,也算不上合适的选择。文字是用来装饰山川风景名胜的,所以必须与你要装饰的地方相符合。对材料的选择,要为你希望达到的文字风格服务。大凡名胜古迹,其历史渊源都会很深,面对一大堆的材料,你必须有所取舍,不可能把什么材料都用到,这就是看裁减材料的功夫了,首先确定自己的思路,确定了你要通过你的作品去说明什么,然后选择能够为你的思路服务的材料,不能为你的主题服务的材料,坚决不要。不要怕因此有所缺失,表达不全,一幅联,两行而已,不可能象一篇旅游指南那样面面俱到。

例:
清黄冀升题黄鹤楼:
杰阁试登临,想见跨鹤仙人,当年竟去;
雄才少匹敌,安得题诗崔颢,此地重来。

此联没有多生枝节,只是从崔颢一诗作为切入点,跨鹤仙人,当年竟去,诗句中有所提;雄才少匹敌,也是因为李白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有所引申。没有多涉及。所以此联精巧而别致,不生枝节,联风干净利落。

二、对联的起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起句是很重要的,至少引人注目,引导别人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有的联起句就直奔主题,凝练有力,为全联定下了一个基调,有的则是不动声色的铺陈,埋下伏笔,为后面要表达的东西作出铺垫。
仍以上一联为例:
杰阁试登临,想见跨鹤仙人,当年竟去;
雄才少匹敌,安得题诗崔颢,此地重来。

起句杰阁试登临不动声色,但是登临必有所见,有所感,后面的两句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很自然的引出,有一气呵成之感。

结,相当于一种结案陈词,你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通常在结的时候,表达出来或者加强你的观点。
题荆州古城:
一城系蜀汉根基,借之失之,俱关天数,成败本难真放手;
千载承荆襄气象,下者望者,何止诗人?往来犹盼猛回头。

上下联均是通过前几个分句的铺陈来引导结论,笔调不仅仅局限于荆州古城了,而上升到了一个人生观的高度,在收得响亮的同时,也使全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得顺畅不脱节。

三、对联的承转

承和转,在诗词中常用,其实对联也要求承和转。如果一个联,通篇都是一个调子,一个落点,一个节奏,那么这个联就不会有生命力,缺乏起伏,缺乏波澜。

承,就是让你的下一分句、下联,很有来历,不是突兀而来的,而是有所继承的,是顺着前面的铺垫而来的。转,是通过表达方向的变更,来扩大空间,扩大信息量的;但是转,不是没有约束的,必须在可以接受的思路范围内,否则很容易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例子了。

承和转,相当于对整体文字空间的调剂手段,通过这个手段,使你的文字空间达到最大,也更紧密地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仍以清黄冀升题黄鹤楼为例:
杰阁试登临,想见跨鹤仙人,当年竟去;
雄才少匹敌,安得题诗崔颢,此地重来。

起笔写杰阁试登临,交代好了地点,暗含着后面的篇幅应为所见所感,那么接下来承接就是自然而然了,如果想到玉笛梅花,反而不自然。上联写登临所感,下联思路放开,写李白,这就是转。但是以崔颢诗为生发点,转得自然紧密,不露痕迹。

四、对联的叙和议

一副对联,如果只有叙,则容易显得空乏堆砌,缺少精气神;如果只有议,则又显得空口说白话,毫无根据。叙和议,就如同人之骨肉,不可分离,叙,是为了议提供支持的,而议,则是对叙的一种总结和升华。

叙和议的把握,一直是所有进行对联创作的人的难点。但是如何分配叙和议的比重和位置,没有什么定论。这个方面不妨作出一些大胆的尝试。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本无定法。
仍以清黄冀升题黄鹤楼为例:
杰阁试登临,想见跨鹤仙人,当年竟去;
雄才少匹敌,安得题诗崔颢,此地重来。

整个上联都是叙,不过叙里有一些余味,当年竟去,有作者本人的想法,近于议,可以作为议的铺垫;下联的内容,就是作者的议了,雄才少匹敌,此议公允而有力。
第三招:用修辞武装自己

修辞,可以使得联语更为生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武装自己的很好装备,对于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上一讲我们已经提及,本讲就不再赘述了。

11#
发表于 2013-11-2 11:5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招:用炼字武装自己
    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细胞。如果把诗联比作一首乐曲,文字则是音符。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决定了文字选择方向,语言文字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古人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可见,成一篇易,而稳一字难。也可见炼字的重要性。古人“为吟一字稳,捋断数根须。”,“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身轻一鸟过”等,都是古代炼字的佳话。
    所谓炼字,其实就是炼意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是找到最适合的字,准确而形象地来表达诗联的主题和意境。所谓准确,就是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晰;所谓形象,是对一切文学形式的基本要求。诗联的文字光“准确”是不够的,诗联的文字要求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一、炼而无痕
    炼字的最高境界,就是“炼而无痕”,通俗地说,是炼得跟没炼过似的,所炼的那个字就是为那一句而生的。所谓天然也是炼出来的。就象化妆,最成功的化妆就是没有脂粉气的。
    所以炼字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让字适得其所。连自己都没有把握是否恰当的字,则宁平而勿险。

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几乎没有生僻难懂的词语,但后人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点滴滴”的叠字,“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评价极高。
从这一词牌来看,几乎没有超过她的。然而,这几个句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这么自然顺畅的句子,却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大家一定会认为李清照是顺手拈来。其实并不是,不然你为什么没这么好的运气“拈”好这么好的句子呢。这是李清照反复“炼”的结果,以“炼”出奇,最后的效果,是达到无斧凿痕、自然妥岾。
    我们写文章,要写平时常见的事,用平时常用的字,写容易读懂的句。古人一直很讲究炼字,但古人知道文章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所以他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强调意境,不可雕琢过甚。如果用生僻之字,写拗口之句,读者连字句都理解不透,又如何去领会诗联中的深刻含义呢。

二、以意为胜
    炼字,是要以意为胜,而不要为炼字而炼字,避免过于在文字上下死功夫,而忽略句和意的准确表达。

例: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诗联始终是以篇定意的,所谓炼字炼句,也得在通篇的前提之下、为着通篇的效果。

三、着眼全局
    炼字,要站在通篇的角度去炼。就比如看一个人的相貌,有了总体印象后,才去评价她的眼睛如何,鼻子如何。而不是专挑出眼睛鼻子看是否漂亮。只有为全局而炼,为整体服务。才不至于出现所谓的“一字未稳,全篇皆疵”的因字废篇的遗憾。

例:
出句:临窗小月窥诗案;
对句:入户清风乱画台。
    一个乱字,打破了出对句宁静闲适的氛围,全篇因此一字而废,岂不可惜?

四、注意文法
    从文法层面来说,文学话语讲求凝炼性。这里不讲语法,而讲文法,是因为文学语言有别于一般语言。文法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词法要求用词贴切、生动、传神,任凭名家里手也移易不得。如“推敲”、“又绿”等。如果为了达到新奇的目的,而忽略文法的合理性,就会使诗联变的拗涩难读。

五、杜绝生造
    随着现代修辞方式在古典诗联中的融合运用,要避免生造词汇。那种为了平仄的需要,机械地简化、篡改固有词汇的现象,对于我们所有学员来说,都应该杜绝。

例:
出句:春风谱曲莺啼唱;
对句:流水弹琴鲤跃腾。
    对句中,“跃腾”就是为了照顾平仄而将“腾跃”二字互换,改变了这个词的正常用法,是不可取的做法,希望大家注意。

第五篇  误招篇
    长联贵在气脉,短联贵在精神 初写成联时,许多同学看见别人挥洒出长联,总是特别羡慕,往往忍不住有心摹仿。写成后,一看大串的文字摆放在那,便小有成就感。也未去细品长联之贵。其实对联是凝练的艺术,要在几字间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过渡、铺陈、转后再合。这当然要有个过程。而初学者一般试写出的长联对的痕迹多,内容也反反复复的,让人读来在气脉上无处可泻。这样的成联根本就不能叫对联,最多只能叫一段话。所以个人建议初学者还是以短句着手,因为长联毕竟是由短联构成的,如果连短联都还没能领悟,就去写长联,自然功力不逮,就像是还不会站立的小鸟,就想它能去飞一样。下面我们就通过实例,讲解下同学们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

例一:拖沓罗嗦
出句:花谢花飞,满天花雨春流泪;
    很显然,前四字有些多余了,后面的 “花雨”与“花谢花飞” 完全意思重复了,试改为: 满天花雨春流泪,然再细品,出句只是想比喻花雨似春泪,而泪与雨意思上有些重叠了,再改为:花飞春落泪,这样是否便有了凝练力度呢?

例二:气脉不畅
题王昭君
落雁又如何,终是孤身锁冷宫,终是冰心托冷月;
和平当无愧,也甘背井于胡漠,也甘玉骨葬胡尘。
    且先不说联意写得浅了,就单文字和结句上看,就显得能力不足,凑痕过重,两个七言分句结构重复,读来令人气堵,无处可泄。试改:
虽背井入胡尘,心系和亲终不悔;
若孤身锁冷月,貌能落雁又如何。
    虽然联意上还是浅显了些,但至少读来在气脉上顺了许多。

例三:联意虚浮
谁在风中摇摆,爱去了去,伤来复来,又何曾有意;
秋于陌里徘徊,雁飞还飞,枫落因落,莫不再多情。

那夜轻风,惊来懵懂青春,可曾想过要人命;
今生故事,淡在相思月色,不再有谁笑我痴。

这个加班的夜晚,多少忧,多少倦,都一并沉于沧海;
这些美妙的歌声,几分暖,几分悠,又何曾淡入人间。

    这类作品初读时,感觉还挺好上口。但细品来,因本身笔力不够,让联在立意上就虚浮了。 当然,也不能过于要求简炼,而少了句与句间的连贯性及可读性。

例四:过于简化
题谢眺楼:
楼因人胜;
史自诗名。

    此联过于简化,以致失去了谢眺楼的特色,放之诸楼皆可。下联更易想到杜甫,这就是过于简化而造成的。

例五:上强下弱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气势急转直下,终究难以和谐,应当避免。

第六篇 感想篇
最后,对于成联的学习,缅甸想和大家谈点感想。

一、保持兴趣
    有人说,做对联也是做学问,必须有决心、有恒心。诚然不假,但缅甸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对对联的兴趣,毕竟我们不是靠对联吃饭的。只要保持了对对联的兴趣,那所谓的恒心啥的,也就没啥必要天天挂在嘴边了哈~~那么怎么保持兴趣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玩联”,对,玩联,别把对联太当回事,能从中得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二、忌贪快
    玩联不可求快,就好比小时候我们和小朋友游戏,整天想着早点结束游戏,那游戏的乐趣也就丧失了

三、忌贪长厌短
    对联一般宜短而精,长联虽然看起来很酷很炫,但其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驾驭不了反而弄巧成拙,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尽量的控制字数,表达到位即可,不可盲目将联抻长。

四、忌贪奇贪异
    对联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意境的营造,而不是如何写出高难度的“绝对”,把所有人都难住。如果一味的想着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就会偏离对联的重心。

五、忌贪多
    不少学员觉得句子对得多,成联写得多了,水平自然上涨,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那再多的练习也是徒劳无益的。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出句,每一个成联,保证质量。

六、忌骄
    不能因为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奖后,便固步自封。须时刻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最后,祝大家联艺更上层楼!
12#
发表于 2013-11-2 11:58 | 只看该作者
说明:以下讲义大部分整理自学堂讲义,还有一些是从网络中关于诗钟的文章中摘录归类而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各位前辈!

一、什么是诗钟
诗钟,又名折枝诗,时下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清朝嘉庆年间福州人所创,兴起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是文人的一种寓锻炼敏捷才思于竞
争(比赛)的一种游戏。顾名思义,诗钟可理解为诗和钟的合称。诗,就是用七言诗入联。在诗钟游戏中,不限人数,但限时限字。
钟,主持人出题后,在“考场”内放一个金属盘子,里面点一炷香,接近香的下端用线系一枚铜钱,香烧至线上时,线断钱落,金属
盘上一声响,好象钟鸣一样,催大家交卷。这便是“诗钟”得名的由来。

二、写作诗钟的要求
诗钟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定的规矩和准绳。犹如律诗一样,诗钟也有自身的“规格”,而且是极为严格的。对于诗钟的格律
要求,学术上尚存在宽严之分,作为初级班,我们对格律的要求以严为主,从严入宽易,从宽如严难,因此我们选用较为严格的一派
作为讲义。
1、句式单一: 诗钟最早是从七言律句中脱胎而来,因此,诗钟一般只限于7言。每联诗钟仅十四个字,不得增减。
2、对仗工稳:诗钟的对仗讲究属对匀整,浑然天成。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诗钟要求对仗工稳,不仅
仅是从字词层次的狭义对仗要求,也是从句意境界的广义对仗层次来要求的。狭义对仗首先要求字词工整成对。例如:身无彩凤双飞
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前六字工稳成对,但是最后“翼”、“通”两字却是不成工对,因此全联不能作为合格之诗钟分咏。狭义对
仗还要求字词实际意义对应整齐,不能出现以一物对两物者,之“三脚钟”。例如“风云”对“秋月”。诗钟分咏上下联吟各写各主
题,各有各的独立意境和概念。但又要求情事相类、文字完整,彼此配合,上下照应。
3、平仄和谐: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诗钟平仄的正格,实际上只有两种: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张西厢《闲话诗钟》有云:诗钟之声调,须和谐而响亮,始足发人深省,因
之平仄不可失调,第一字可不论,第三第五字则必论,出比第三字可不论,对比第三平字则必论,例如「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
南浦云。」、「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诗固称名句,在钟则嫌数字拗韵,而「南」字失调也。至若对比第三字,应平
而用仄,在古人七律诗中,尚不多见,况于钟乎。因此,我们可知诗钟的通用格律应如下:
A: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B: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
4、用字讲究:诗钟分咏用字非常严格,一不能用题目之字,二不能重字、叠字;以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能移易为佳制。
5、扣题严格
(1)除非是镶嵌格,诗钟不可犯题面字,即句中不可出现题目的字词,这点分咏和合咏是一样的。例如分咏“月老”、“丘比特”。
则钟句须避用“月、老、丘、比、特”五字。
(2)顾忌转咏到题面之同义或近义字词上去。例如,咏“狗”者不能移“犬”,“冠”者不能移到“帽”。
(3)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如用“大兽”、“交趾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即
将原为中心题目的字词作为手段和语言载体来使用,就容易将目的变成手段,进而失去题意。例如“争钦挥羽运奇谋”、“指挥一羽
定三分”则因将羽扇作为载体手段而转咏卧龙,非咏扇了。
(4)题目字眼不能点明使用,但却常以旁敲侧击影射之,此法多借用其他适合成对的字词来作为转换平台,扣应字眼,以方便落笔。
例如分咏“汉光武、燕”,先觅“赤帻”、“紫襟”等作为转换平台。分咏“牧童、蛇”先觅“骑牛”、“吞象”等来旁敲侧击。此
字眼转化扣应之法,必须从广义对仗上把握工稳,务使有鸳鸯交颈、鸾凤和鸣之妙,不可有彩凤随鸦、鲜花插粪之嫌。
6、立意新奇: 诗钟篇幅短小,应该尽量追求新颖诗意,争取出奇制胜,切不可俗而无格,味同嚼蜡。所谓正宗之诗钟,须有诗之声
调风格,置之于诗中,则为名诗,置之于钟中,则为名钟。此外,诗钟造句亦贵奇峰突出。
7、对法讲究: 诗钟虽为诗之一联,然切忌流水对法,而对仗亦不宜假借,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诗则为名
句,在诗钟来看,则嫌其以“春蚕”对“蜡炬”,不能合格。惟以“人语”对“猿声”,这样的两字连用,借对一字者,则无不可。
而双用常语,如“天地”对“古今”,“春秋”对“江汉”,则更无不可。
8、用典均衡:诗钟用典常见,尤以粤派钟社为盛,故诗钟用典,几成惯法。出句用典,则对句亦须用典,而典故的使用,也应该遵循
广义对仗的原则,宜近不宜远,宜和不宜同。如以三代典故属对三代典故固佳,即属对秦汉典故亦可,若两时代相距过远,风格不和
,彼此失衡,均为小疵。盖以吴道子之钟馗与潘雅声之美人,并悬于书室中,终觉不称也。

三、诗钟的主要分类及基本写作技法。
诗钟大致分为咏体诗钟和嵌字诗钟两大类,其中咏体诗钟又包括合咏和分咏两类,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合咏

即于钟内,上下钟联共咏一题,有点类似于命题成联,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要求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且不得以所题字的其他借代来
表现,如咏狗不能出现“犬”“吠”等字。合咏的关键,是将所咏事物旁敲侧击,去生动形象描写,在描写的同时能蕴藏好的意境则
是非常成功的句子。
例如:合咏“花落知多少”
绣坏料添红一片:锦茵应减绿三分(莼鸥)
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天翼)
(二)分咏
分咏之题为两物或两事,即于钟内,上下钟联各咏一题,将所咏之事物表现于钟联中,要求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亦不得以所题字的其
他借代来表现。分咏无前后顺序之分,先咏哪一个都是可以的。以下介绍分咏格的一些做法:
1、直述法
如:《凉棚•申报》分咏 作者张之洞。见于易顺鼎《诗钟说梦》(1913年版)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是用白描笔法抓住题目中事物的特征写成的。旧时凉棚是遮盖在院中按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一的。《申报》是中国第一份报导世
界新闻的现代报纸。作者抓住二者的特点,用上“阴阳”、“欧亚”这样的大字眼,写成工整的对仗,以游戏姿态在毫不相干的两个
事物中找到联系,有“对”,有“联”成为佳作。所用的是传统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技巧。
又如:《西湖•菊》分咏 作者吴味雪。见于杨文继《七竹折枝摭谈》(1994年版)
大梦山前流水碧
重阳节后落英黄
用白描笔法抓住题中事物的地域、节令特征写成。大梦山是福州西湖旁的山,此作像是即景即时写出的诗联,对仗工整而自然。
2、推述法
如:《除夕•新嫁娘》分咏 作者他他拉•志润。见于《榆社诗钟》(1890年版)
一岁光阴今夜尽
十分春意昨宵知
此作也是用白描笔法写成。由于题目中要求写的事物稍微抽象,因而按事理推述。“一岁光阴”和“十分春意”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组
,是精美的宽对。
又如:《风筝•井》分咏 作者秦云。见于《百衲琴》诗钟集(1886年成书)
吹嘘便得三霄路
坐守徒窥一角天
按情理推述出题中事物,并另含寓意。上联是白描写法,“吹嘘”和“三霄”都语意双关;下联化用了“坐井观天”的成语。“吹虚
”对“坐守”,“三霄”对“一角”都是宽对,却鲜明地写出人们的行为不同,命运迥异,是精美的宽对。
3、用比喻切题法
如:《船•胎衣》分咏 原作者纪慧庵作于鹊华行馆钟聚(1864年)经赵国华修改而成。笔者见于吴恭亨《对联话》(1921年版)
帆如秋叶来天上
人似春蚕卧茧中
此作用上两种比喻。先是“借喻”,以“帆”代船,以“人”代胎儿。然后全句用明喻。“帆”和“人”是此比喻句的主体,“如”
和“似”是“喻词”。“秋叶”和“春蚕”是用来比喻“帆” 和“人”的,是比喻的“喻体”在比喻修辞中起主要作用。“来天上”
和“卧茧中”是进一步修饰、说明“喻体”的。现在有的修辞学学者称之为“喻释”。在诗钟的写作中,“喻释”很重要。此作把比
喻句的这些成分逐一对应下来显得很和顺。作品的灵气所在是以“秋叶”对“春蚕”。以“秋叶”比喻船,把上联写得很生动,意境
高远。以“春蚕”喻人,把本来很难写的“胎衣”很文雅地表现出来。诗钟作品用比喻,多半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
4、化用典故、名句法
在诗文写作中用典应该说是一种比喻修辞的方法。在分咏体写作中使用知名的典故、名句、成语、熟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使
用名句、成语、熟语有时是起修辞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借用其中字词以便靠近题目写作。
如:《项羽•二乔》分咏 作者陈莪,见于《燕山钟韵》第二期(1999年)
铜雀台中芳迹渺
乌江岸畔霸图空
化用两个人们熟悉的典故写成。“乌江”是两个字的专有名词,加上一个“岸”字用来对“铜雀台”,是一个变通写法,读起来很顺
适,我看可以接受这样的宽对。“芳迹”与“ 霸图”相对,做到虚实相当。关键在于选用“迹”、“图”二字。福建钟友最擅长这种
功夫。
又如:《香港•老虎》分咏 作者吴寿松。录自1997年北京诗钟咏作
赤日重光干诺道
威风尽扫景阳岗
用武松打虎的典故写出下联,切合题目达到不可移易的程度。“赤日重光”与“威风尽扫”自然成对,有如天成。“干诺道”是香港
的一条知名街道名称。
再如:《无酒•石崇》分咏,作者张伯驹。见于《春游社琐谈》(1998年版)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只能谋富不谋身
集李商隐和吕岩的诗句,上联的切题,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认同。下联完全切合石崇的身世。集句是凑合前人的诗句,往往是两联
之间关联不够。此作上下联句式一致,相对的词和字,结构和词性相同,两句的句意也都有表示某种不完美的感觉,也算有相近之处

如:《帆•杜牧》分咏 作者易顺鼎。见于《吴社诗钟》(1886年成书)
三千殿脚春风锦
廿四桥头夜月箫
上联写锦帆,用隋火易帝开运河用妙龄少女为行船拉纟牵的典故(史称殿脚女)。下联化用杜牧咏扬州的名作《寄韩绰》诗句:“二
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成的。此作切题很勉强,重在“殿脚”、“桥头”等逐字相对,借以拉近两句关系,以此种游戏
笔墨取乐。以前诗钟写作中有这样的一派,仅举此为例。
如:《云•雨》分咏 作者吴爝光。见于《燕山钟韵》第十九期(2003年)
无心出岫成苍狗
有意随风润绿苗
咏作《云•雨》,很多作者化用陶渊明的“云出岫而无心”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此作写得最洗练。以“出岫”与
“随风”相对,加上前后的衬托,不但咏出主题并且如表心志。
13#
发表于 2013-11-2 11:58 | 只看该作者

(三)嵌字诗钟
嵌字诗钟,即将题字嵌于钟内,要求意境高雅,嵌字无痕,主要有以下格式:
凤顶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一字,所谓「一唱」也,例如
人鸟:一唱

人凭赤血羸犹健;鸟到青云倦亦飞(蔼士)

人世难逢如意事;鸟儿常作不平声(鸿宗)

燕颔格 即将两题字分崁于每句之第二字,所谓二唱也,例如
醉吟:二唱

臣醉酒能倾一石;客吟诗已载三车(逸尘)

薄醉论人多妙语;狂吟惊世少知音(毅成)

鸢肩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三字。所谓三唱也。例如
红豆:三唱

灯光豆灺劳人草;楼影红飞思妇花(元英)

榆塞红旗傅大捷;芜亭豆粥话中兴(逸尘)

蜂腰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四字。所谓四唱也,例如
元旦:四唱

千军待旦传刁斗;万国朝元拜冕旒(镜微)

象着干元参易理;鸡鸣戒旦播诗箴(鼎文)
鹤膝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五字。所谓五唱也。例如
重、九:五唱

要为卷土重来计;谁赞勤王九合功(似庵)

战血寒凝重铠紫;游尘暖扬九衢红(霭麓)
凫胫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六字。所谓六唱也。例如
意、飞:六唱

斜阳六伐鸦飞乱;明月孤山鹤意痴(逸尘)

自有灵源滋意蕊;久无香泽沐飞蓬(剑篁)

雁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七字。所谓七唱也。例如
鹤梅:七唱

隐现云端千岁鹤;横斜竹外一枝梅(蔼士)

城郭已非空化鹤;湖山虽好莫寻梅(水心)

上楼格与下楼格
在吟唱诗钟时,为了斗智、斗捷、斗博、斗巧,增加创作的难度,常同一命题限作一套从一唱到七唱的诗钟。这类诗

钟通称为连环唱,又因顺序变化,如循梯下楼样而称为下楼格。例如:下楼格曲行七唱:

行云入梦春犹在,曲水流觞事已非。

一曲离鸾霜月冷,两行斜雁碧天长。

玉树曲中徒寄梦,金钗行外已无春。

踏摇成曲传阿叔,歌舞当行识老胡。

秋水江湖行可念,梦云楼阁曲难通。

山林迢递难行遁,变易缤纷自曲全。

旧调忍弹金缕曲,新诗敢赋丽人行。

此类创作可一人独吟,也可数人联吟,如律诗之联句。如反用,即成上楼格了。
在嵌字中我们更常接触的是嵌名,许多联友以互相题赠嵌名联而表达友谊,除了两个字的可纳入以上所述七唱格式外,还有三字
的、四字的甚至更多字的网名在做嵌名联时可自由发挥,但我个人觉得以不将名字的顺序打乱为最佳。
此外,嵌字还有许多格,如:
魁斗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分嵌于第一字及第十四字。例如

春联:魁斗格

春融凤尾金蕉展;雷坼龙鳞玉笋联(遵鲁)

春色正宜花掩映;秋心常被酒牵联(武公)
蝉联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七字及第八宇。例如
蝉唱:蝉联格

花落后庭商女唱;蝉鸣西陆楚囚吟(毅成)

辘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一字及第九字。或第三字及第九字,以此类推。例如
莲露:辘轳格

乍垂莲瓣移香步;微露瓠犀发妙香(水心)

莲生微步凌波去;柳露新眉带月看(淑珍)

比翼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对嵌于钟联中。等于一唱至七唱中的任意一唱。例如
散书:比翼格

杜房并驾中书省;金宋相持大散关(天翼)

援琴东市嵇中散;曳履南宫郑尚书(水心)
汤网格 即将三个题字。任意分嵌于两句之首末。而成网开一面之局。例如
天安、云:汤网格

天末楼台横北固;云中城阙望西安(水心)

云泥格 即将题字分嵌于两句中。但不相对。例如
云泥:云泥格

青云直上鹏程路;华屋偏多燕垒泥(蔼士)
晦明格 即一句明点题字,一句暗写题字。例如
红豆:晦明格

双肿如豆讥文士;一口含樱画美人(遵鲁)

云霞出海扶桑晓;风露横江扁豆秋(似庵)
鼎峙格 即将三个题字分嵌于第一字第七字第十一字。或分嵌于第四字第八字第十四字。而成鼎峙之格。例如
天中节:鼎峙格

穷阴杀节霜铺地;中夜清寒月满天(天翼)

双钩格 即将四个题字。对嵌于钟联中。例如
南北高丽:双钩格

丽水逆流环陇北;高邮名县着淮南(凤坡)

北忆长安三月丽;南登衡岳九秩高(毅成)
碎锦格 亦称鸿爪格。即将题字。分崁于钟联中。不相连。例如

张陈:碎锦格
满几陈编三寸烛;半肩行李一张琴(蔼士)

中安台:碎锦格
中兴定可安盘石;大隐宁容入钓台(纯鸥)

黄叶满秋山:碎锦格
满园黑叶禺山夏;上市黄花歇浦秋(均默)

满槎秋水黄姑渡;落叶空山白帝城(鸿宗)

四皓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相连。例如
海角钟声

海城画角严兵卫;山阁诗钟集友声。
声传戍角嘶边马;寒动梵钟起海鸥。
五杂俎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相连。例如
清泉石上流

溪边瘦石多清籁;岩上飞泉少浊流。
上巳流觞传曲水;清明涧石涌新泉。

六逸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杏花春雨江南:得连二字。

雨后寻春桃叶渡;江南沽酒杏花村。

七贤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发无可白方为老:得连二字。

无眠可到东方白;有发都为老境苍。

八龙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得连三字。

小桥画舫摇明月;华屋芳林度碧阴。

九老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得连四字。

水流孤塞千声雁;村绕寒林万点鸦。

四、诗钟的禁忌
1、忌哑钟:诗钟尤重立意,无意义之诗钟,谓之哑钟,敲之不响,唱之无味。

2、忌畸形不整:俗称三脚蟾三脚钟,以一物对两物者,谓之,例如风云秋月,风云为二物,而秋月则为一物。

。如去棹如飞移岸走,有山无数渡江来句,岸、山、江为同一类字,岸、江相对甚好,但惜用字,变成畸形,故
曰不整。
3、忌跛脚钟:出比、对比,须凑合天然,铢两悉称,若一比堂皇,一比纤巧,一比如天,一比如井,彼此失衡,此为跛脚钟

用典不可一句有典一句无典,所嵌二字尤不可一句有典一句无典。至典内必须有所嵌之字方可引用,但往往嵌字有典矣,而上下又难
以足成。切忌一句用典中之字足成,一句自凑,便有强弱。傥两句难全用典中之字足成,则不如两不用而自加字;惟自加字须善于熨
贴,勿著痕迹,切忌好为涂泽,转致杂凑。无论典句空句,两句情事以相类为佳;如一句政治一句游览,一句文学一句花木,便嫌不
类,余可类推。然往往为嵌字所窘,恰难一类,是在造句善于牵合,于不类而求其类。
4、忌犯题字,包括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分咏、合咏不可犯题面字,并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若用大兽、交趾

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不啻将题字明明点出,决难得到佳句,且易失去题意。
5、忌偏离重心:伴篱望月帶锄归(咏菊),所咏对象显然是人而不是菊了。种种现象称为偏离重心。

6、忌平仄失调:(见诗钟通用格律)

其它如:
1、所嵌用古人姓名,不可一句有姓,一句有名无姓,因其易于成对不能制胜。如以杜甫对昌龄,截去王字,不可也。非嵌字处尚不甚

忌。
2、时代忌相离太远。大概春秋以上故实,对以元明便嫌太远。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2:04 | 只看该作者
钉子辛苦了
15#
发表于 2014-4-14 15: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le
16#
发表于 2014-4-15 00:11 | 只看该作者
看天书。
17#
发表于 2014-4-15 22:3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头两大了哇
18#
发表于 2014-5-4 09:56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天书,,,
19#
发表于 2016-3-29 23:0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对联的一些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 ...
非常茗 发表于 2013-11-2 11:53



   
20#
发表于 2016-3-29 23: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对联的平仄格律、对仗及禁忌------缅甸哥(节选)
(本讲资料由几位联坛前辈提供,缅甸哥收集整理 ...
非常茗 发表于 2013-11-2 11:50



    明天再看,头大的要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喝喝茶论坛

GMT+8, 2024-11-15 07:03 , Processed in 0.1076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