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喝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鉴赏联评] 谈对说联(一)[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11 2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 对 说 联

一、追本溯源谈句式

人们在探讨楹联起源时,往往先从其句式、句法去追本溯源,征引最古老著作中对偶佳句为其佐证。如引《诗经》的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引《周易》的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等。所有这些诗句,就其句式、句法而言,都可看作是楹联的雏形。因此许多人以上述著作成书年代来断定楹联句式、句法缘起于先秦或殷周。

  其实,这种句式、句法,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远在殷周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因为骈俪之缘起,出于人心之所想,人们自有语言以来,就注意到了说话中的对偶关系。正如利勰《文心雕龙·丽辞》开篇所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这段文辞中,清晰地阐释了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

  《尚书·夏书》是记载殷周以前的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口语的。刘勰在论说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后,紧接着便援引《书·大禹谟中所追记的皋陶及益之言中的对句予以说明:“唐虞之时,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为轻。功疑为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由此可知,对偶句式、句法是在殷周之前就客观存在着。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一书中,对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形成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说:“原丽辞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联想,既思云从龙,类及风从虎,此正对也。……其由于联想一也。古人传学,多凭口耳,事理同异,取类相从,记忆匪艰,讽涌易熟,此经典之文,所以多用丽语也。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赘,工句相扶,数折其中。……又人之发言,好趋均平,短长悬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齐整,非必待偶对,而偶对之成,常足以齐整字句。””范文澜是从人们善于联想,古人传学之方便及人们语言运用的习惯来阐明对偶句式、句法“出于自然,不必废,亦不能废”这一语言规律的。可以说,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早在殷周之前,就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地存在着。

  中国的汉语,声调匀称,音节分明,这就容易形成字音字义两两相对,这是汉语所独具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则是构成对偶句式、句法的天然条件。现在许多没有从未进过学校门的年长之辈,他们虽然没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交谈之中抑扬顿挫、出口成章的对偶句式。可以肯定说,一般的楹联句式、句法不仅是在殷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且是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产生的。

  综上所述,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是随着汉语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汉语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当远在殷周之前就存在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现存的殷周时期的文献资料中,也存在着许多殷周之前的对偶佳句。楹联,作为对偶骈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当我们判定其起源时,如若从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出现的角度去考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现存的书面资料或是其成书之年代,而应上溯到殷周之前的口头语言时期。

二、穷因究果说起源

对偶句之所以能发展成为楹联,有三个极为独特的客观条件。

  第一,汉字的独特性,为楹联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各国的文字大不相同: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用字母连缀而成,而是用笔划构筑而成;它是独具特色和情趣的方块字,这种字体,方正大方,整齐美观;它不论笔划多少,均能容纳到一个方格之中,不会失去端庄稳重的平衡感;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即使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也必须每个音节写成一个方块字,将汉字书写成文,便往往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两两相对的,整齐优美的对称句子。这样特殊的文字,当赋予其一定的创作意图,组成对偶句子,书于楹柱、门旁……即成楹联。中国的楹联,仅从字形上来说,就使世界各国其它形式的文字难以与之同列。

  第二,对偶句之所以发展成为楹联,是与我国人民爱贴桃符的民俗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据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的《东京孟华录注》载:“古书《山海经》曰: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遇垒以御凶鬼。此则桃版之制也,盖其起自黄帝。故今世画神像于版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户间也。”其书又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十写道:“马鉴《续事始》载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术,以郁林山桃,百鬼畏之,即今谓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上述若干记载,谈到了桃版、桃符的大小,实际上也就是告诉了人们当时写作楹联的用具和材料,同时也说明了人们题写桃符的目的是用以驱邪镇鬼,或者用作祈祷吉祥,这尽管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当时的桃版、桃符样式及其上的题词,就是楹联的滥觞,故崔俊夫纂编的《大中华楹联菁华·序言》说:“楹联始自桃符。”

  从对偶句成为楹联的上述两个客观条件来看,“神荼、郁垒”或“元亨、利贞”之类的二字联语,都可以视作是对联的起始,显然对联的出现是远在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之前的。

  第三,由贴桃符避邪祈福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由题咏诗词佳句到题写楹联,其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

  楹联,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骈文和诗词歌赋中的一大流派,如果有人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只是没有题写于寝门、楹柱之上罢了。而过去人们在论述楹联之起源时,往往只注重由贴桃符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等现象,而把对联的出现定在后蜀孟昶之时,是失之偏颇的。

(待续)

头像被屏蔽
2#
发表于 2014-8-11 21: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发表于 2014-8-11 21:42 | 只看该作者
开杀了没?
4#
发表于 2014-8-12 17:01 | 只看该作者
被抢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9:27 | 只看该作者
你们仨在说啥泥?
6#
发表于 2014-8-13 01:04 | 只看该作者
说沙发,被开开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喝喝茶论坛

GMT+8, 2024-11-15 11:31 , Processed in 0.043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