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空空儿DX 于 2016-12-21 15:24 编辑
墙
昨晚,几个朋友小聚,谈笑间,聊起了中华传统文化,朋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我油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是南方人,因公来到西安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去品读周秦汉唐那厚重的人文历史。几杯素酒下肚,朋友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聊到了西安城墙,由此我也激发了我对墙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墙,垣蔽也。墙本意是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历史无不和墙有关,大到国家御敌,小到居家防贼,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优美动人的传说,及至文人墨客也为墙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
今天,我们在一次讨论到墙,我们用现在人的眼光审视墙,似乎墙的作用不在是那么显著。国家开放,社会发展不需要墙的阻隔,社会城镇化,住在单元楼,没有院落,抑或也不需要墙,即就是在在农村,墙也不能防贼。更有不少单位,将高大的院墙拆除,变成铁栅栏,或者是文化墙,墙的功能不仅仅是防贼,赋予了许多新的生机。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或者渔猎文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居有定所。要居于定所,必有高墙院落,一是防狼二是防贼。我们先从大的方面说,古时候,一个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需要强大的军队和坚固的城池,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屡次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为此,从战国开始,各个诸侯国修建长城,及至秦皇大帝,虽雄才大略,统一六国,但是秦始皇为了边界的安康,也修建长城抵御外辱,历朝历代这种用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做法一直到明朝。元末农民起义到处揭竿而起,出身低微的放牛娃朱元璋采纳朱升的意见“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江山。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以高筑墙的形式抵挡住了游牧民族的铁骑么?非也。两千多年来,游牧民族无不突破长城防线,深入中原大地,建立起来了各自的王朝。由此而想,长城决然无用。清朝以前,中华文明处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方法是:一修建长城,二实行和亲政策,三是进行岁贡。但是这些都是消极的,只能换来一时的和平,却得不到长久治安。
清朝建立以后,也有人主张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蒙古各部,但是康熙皇帝却下令停止修建长城,清朝对蒙古实行的政策是开放包容的,清政府对蒙古的和亲政策是双方互有婚嫁,不像以前中原王朝只把公主嫁到漠北,清朝的皇帝,亲王大多也娶蒙古的格格,清太宗文皇帝五位妃子都是蒙古国人,包括后来有名的孝庄文皇后。清朝在和亲上笼络蒙古,在宗教上教化蒙古,在军事上震慑蒙古,使蒙古成为清政府北疆的屏障,这比长城更加坚固,所以,康熙皇帝下令后世不得再修建长城,并自叹到,万里长城万里空。
现在,长城和城墙留下的仅仅是我们对古人的追吊,失去了它原来所发挥的作用。到是家墙院落扔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更有不少邻里之争,大多也是因为院墙所引起。我们都知道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六尺巷。这也是因为院墙所争留下的千古名谈,两家互不相让,都有后台,其中张家连忙修书到京城,告诉当朝大学时张英,张英看到后,写了一首诗寄回老家,“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书信后,很是惭愧,遂自让三尺,邻居也觉得很惭愧,再让三尺,在两家中间就形成了六尺巷。
文人墨客也对墙发出了不少感慨,“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赞美着墙。我也深深的思考着,墙的前世今生以及墙的未来。
由此,我在想,墙是什么?墙在哪里?墙不能隔阂亲情,墙不能阻挡潮流。柏林墙的推到换来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哭墙的沧桑凝聚着犹太人的民族复兴之梦。我们和台湾虽然隔着一汪碧水,那狭长的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统一不可逾越的高墙,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统一祖国的梦想必将实现。
文到最后,我反复的想,终于明白,墙不在于高达坚固,墙不在于不可逾越,墙不能防狼防贼,墙也不能固国守家。只有自己发展壮大,秉承中华优秀文化,不战而屈人之兵,墙又有何用?望着万里长城,我在思忖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有推到了心墙,方能打开心结,只有让心墙开敞,才能赢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