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喝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34|回复: 31

[原创现代散文] 抹不掉的乡思(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3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外疏花第六届风云刺贴


抹不掉的乡思(一)

打小离家,东南西北流荡的,在头几年或每年能回家几次,慢慢的回家的次数就逐渐见少了,一切为了生活吧!

每次夜阑更深时,也就是最想家的时候,如果有人说人生就如单程票,那么记忆就是放映机了,一幕幕的,眼前闪过:

海滨的村落,虽然封闭而落后,但平静安然。在原始最初的印象中,很小时村里还没通电,家家户户都是油灯在照明的。最感动的记忆就是每次临睡前妈妈用那套着T字型透明的灯罩的油灯,在蚊帐里灭蚊子。记得老家里的蚊子要比都市里的蚊子体积大些,蚊子毕竟生长在农村,也没都市里的蚊子这般狡猾灵活,很容易就灭的。每次也不知道妈妈几时灭完蚊子,因为每次自己都迷迷糊糊中就睡着了,那油灯本身的味道夹带着烧焦蚊子特有的味道,迄今为止,依然还是我生命中最最难忘的味道之一。

依稀记得记得是在我67岁左右,村里的小巷里开始有人竖立电杆,那是的电杆不是圆形的混凝土浇制的,是方形粗糙的石柱,刚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等到有人来拉电线,到晚上通电时,才知道什么是电灯。

当时是没装电表,是限制用电的,也是每家限定一个灯泡,连瓦数都限制的,都不给超过5瓦,村里还时不时派电工上门检查有没超负荷。等每次大院里有办喜事或大聚会,要跟来检查的电工说很多好话,或送些鸡蛋,才允许临时加一两个灯泡。要不就要去家景好一点的邻居借一盏打气的白光汽灯,那灯光在心目中简直比太阳还亮,不但照亮整个大院,也照亮了那儿时的心灵,开始会若有所思。

有一个插曲,也算是笑话吧。村里有人认为电线里会流着煤油(我们那方言叫:火油),点灯是因为电线里的煤油才会点燃,竟然半夜跑去剪断电线,想要偷油,没被电死算福大命大了。呵呵,闭塞落后的原因吧!(。。。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0 收起 理由
紫晴 + 10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8-23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剌贴?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潮润的海洋


  那次风云我是刺客,杀人用的
发表于 2015-8-2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山 于 2016-8-22 06:06 编辑

晕么煽情的文字,你做剌客?可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潮润的海洋


   风云里有拿身份的才要写帖子,剑我拿不了,一般就做杀手,刺客第一次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外疏花第八届风云刺贴-独立刺-判官笔

抹不掉的乡思(二)
现在社会,无论都市还是农村,小孩的玩具不是电玩就是手机。小时候自己连电灯都差点没有的生活环境,根本谈不上这些。不过玩耍开心是孩子天性,玩耍总会找项目或道具,那时的玩具虽原始,但绝对是多样化的,在我心目中那绝非现在的电玩可以比拟。
室内的游戏经典的就是,自己会去找五个差不多体积的小石头,用锤子慢慢敲打成3厘米大小,方中带圆。这游戏不但小孩子玩耍,很多大人也玩呢,不过有些大人敲打的石头会大一些。这游戏需要两人以上,围坐地板上,单手抛掷其中一个,在抛掷那个在空中时,用手扫抓地板上的小石头,再用手接住空中落下的小石头,第一轮每次一个,第二轮每次两个,以此类推。当然会定输赢的规则,就不做赘述。这玩具我们那方言叫“科子”,普通话就不知道叫什么了!在一边写着时,自己都忍不住要去敲打一副来玩了,就不知道还有谁相陪?
儿时户外玩耍的天堂,就是村口的三棵千年老榕树下,那是三把擎天大伞,多酷热的夏天,那儿也显得格外凉爽。平时在那除了在那做游戏或打斗,最难忘的当是玩泥炉子了。就是自己去沟渠边挖出粘性非常好的黄泥,稍晒干后拍成或方或圆的炉子外形,再用小刀掏出炉顶和炭灰格子,然后就是用小刀掏出炉子链接上下的漏网。炉子制作完毕后不需要晒干的,立即使用就是。用于做燃料的就是马尾松的松子,点燃后或用扇子扇风,但大多的小玩伴会手拿泥炉子迎风奔跑,借用风力燃起炉子里的马尾松的松子,用过一次后的炉子,不但干透了,也稍有陶器的特质,很坚固了。很多小玩伴会以炉子大小或精美程度做比较,如果受众人评价最好的,那时的乐趣绝对甜入心扉,虽然每次玩后,不是满脸泥灰,就是被烟熏得眼泪直流。
受儿时经历的影响,给自己孩子买的玩具里不会有电玩的出现,虽然不会是“科子”或泥炉,但也基本以可以拼装益智的为主,如拼图或积木。(。。。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外疏花第八届风云刺贴--独立刺----判官笔

抹不掉的乡思(三)
记得小学时,音乐老师教过我们一首歌叫《大海啊,故乡》,歌里这样唱:“小时候,妈妈对我说,大海就是我故乡”。其实我们小时候不用妈妈说也知道,因为本来就海边长大的人。
老家离海边就一个村的距离,踩单车十几分钟的路程,其实直线的也就两三公里。应该可以算是海边长大的人
小时候只要有空总会吆喝上几个玩伴,踩着旧单车出发,单车虽旧,但打小的习惯总会用破布和机油擦得贼亮。单车越过桔子园,再穿过防护林,在就可以看到大海了。
很多人提起大海,都会想起一片望不到边的蔚蓝景象。如果把蔚蓝美丽的大海说成是温文尔雅的绅士,那我们那的大海就是脾气暴躁的将军了。为什么说是暴躁的将军呢?别的海边潮汐的水流是直来直去的,所以只要没台风,相对来说是很平静的。我们那的地理位置不同,潮汐的水流是斜着来,折着去的,就像打桌球45度再折转。所以大海边靠沙滩有很多公里都是浑浊的激流和漩涡,水面的的浪花对于从小会游泳的人来说还是无妨的,其实最怕的是水面下更厉害的暗流。这暴躁的性格就可以说是环境造就的吧!
内地很多没见过海的人还是对大海会很向往。那时候对于在大海长大的人就不会有向往的感觉,那时候也不什么懂什么叫大海胸怀、什么是诗情画意。只知道去海边会捡到很多漂亮的贝壳、铁树、珊瑚,有时还会捡到水晶和海马,童趣吧!玩是好玩,就是每次经海风一吹,不但人要吹黑一层,连单车的也被吹起一层锈迹,又要拼命地擦了。
在自己家里,除非很安静很安静,才会偶尔听到海浪声,去外婆就住就不同了。外婆在最靠近海边的村庄,在外婆家过夜就可以听黄药师的《碧海潮生曲》了。第二天还可以和表弟到海边的虎子山钓鱼。。。。。大海的事怎么也写不完。
出来多年很少回家,更少去海边了。这几年偶尔回去看海,都被开发成什么中信度假村了,不要说海马和水晶,连铁树和贝壳都基本绝迹了。经济的代价非是环境不可?叹也!(。。。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外疏花第八届风云刺贴--独立刺----判官笔

抹不掉的乡思(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山要会爬山,吃水要懂水性,懂水性就是起码要会游泳。家住海边,很多咸淡水交接的小溪流,村里也有几个池塘,小时候水质很好的,因为那时还没自来水,全村都是喝井水的。
或许是因为受村里每年都会有几个小孩子溺亡的影响,老爸从来不给我们兄弟私自去池塘或小溪流里游泳的,但小孩子总是逆反的,特别农村的孩子,何况老爸还经常要外出打工,更加难管,所以总会和小玩伴一起去水里玩。
贪玩的心里,那时也不懂什么叫怕,先扶石岸边,用脚拍起水花,慢慢的尝试离手,反正什么学会的,早已经忘记了,就记得最先学怎么竖着身体,稍动手脚保持不沉,我们那叫“浮脚行”,接下来就狗刨和仰泳了,长大了看电视,才知道有什么蛙泳、蝶泳的。
稍稍学会游水后更是有恃无恐的,一群人就会结伴去小溪玩水了,不是翻水草抓螃蟹就是去兜鱼,那时哪有钱去买鱼兜,很多食品的外包装都是网状的,都自己动手改装的。
不但是去游泳,小时候去游泳其实叫洗浴的,那时候的厕所都在户外的,何况浴室。与其要挑水回来洗澡,不如结伴带洗发水去池塘或小溪里洗了。
其实父母不给我们私自去游水是有道理的,自己就有一次差点回不来。记得九岁(我们那算虚岁,相当于7周岁)那年去抓鱼,那地方正好是接近海水和溪流的交接处,平时海水退潮时,水很浅的,自己找沙坑边抓螃蟹时不知不觉涨潮了,水突然又急又高的,连脚下的沙都是流动的,一下子淹没了,除了只觉的耳朵边哗哗响外,基本没最没知觉了。幸亏手里不觉意的勾着奶奶买给自己的竹斗笠绳子,斗笠浮水面。刚刚被岸上经过的同村人用竹竿勾起,人才被发现。能活到现在心里万种的感恩,要不真的到海里去了。
这几年回家,发现家里池塘和溪流的景色可以用形容古代四大美女才的形容词了:沉鱼落雁,闭花羞月。池塘小了臭了,溪流填了断了。鱼基本死光,大雁飞过估计也会被熏落,花也肯定开不了,月还有面子出来?这就是儿时天堂,心疼!(。。。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外疏花第八届风云刺贴--独立刺----判官笔

抹不掉的乡思(五)
说家住海边,其实离海有一村的距离,靠海的一些村落,如外婆家南山那边的紧挨着的四个村庄大多会以出海打鱼为生,二舅父家和五姨丈家就是。海水要经过一段溪流才到我们村里,地理环境造就,可以引来海水晒海盐。除了另一村有稍小的盐场(我们叫:盐埕)外,就我们村的盐埕最大了,是远近出名的晒海盐大村。
盐埕离村里约三里路,中间就隔了田地,过了金狮桥就是了。到了盐埕的视野会一下子就开拓了,一望无际,由纵横交错小路和水渠,夹着一块块远看像小方巾的盐地,走近看那小方巾可不小,最小的也有好几十平方米。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盐仓,以供储存。
盐民基本全是本村的,他们长期盐水泡,海风吹,夏天基本光着膀子干活,皮肤都黝黑发亮的,其实很像非洲人。从撒盐种(我们那叫:盐卤。有句话形容很咸,叫“咸过盐卤”就是这样来的),到晒到收,约十到十五天,收好的盐量要登记的,以备入库,监督很严格,那时记得晒的盐是不能带回家,全部计划经济。按每家人口会分一些,大多用缸储存,有盈余的就用于腌制咸鱼咸菜萝卜,或送人,个别家庭分配多余的盐会卖掉。
或许是因为盐管得很严格,利益所趋,那时候应该多数是生活所逼吧,离我们很远的村落很多人不知道有什么渠道,可以在我们那买到私盐,再运到别处去卖。记得运私盐的人基本清一色踩着28寸的双横梁单车,后架两边竖袋,上面再叠一横袋的,一般都用夜色掩护,个别也在黄昏赶路,每一袋盐约一百斤,一共要运近三百斤,幸亏单车也扎实,就算挣,挣的也基本血汗钱。
有人走私盐,就会有部门去管理。村里有个盐务所(记得那是村里都叫:潮务所),经常会去抓那帮运私盐的,小时候不知道了抓到会有什么结果,只知道运私盐的都辛苦,盐务所的人都是坏的。
这几年听说老家的盐埕被村政府卖做别用了,钱也没怎么分到村民。从小那儿长大,那些所谓干部做法早见惯不怪了,心空空的就是回家再也见不到盐埕了。
小时候认为美好的东西一点点在被磨灭!(。。。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外疏花第八届风云刺贴--独立刺----判官笔

抹不掉的乡思(六)
外地人在都市生活的两难事就是房子和子女教育,房子是金钱的事,孩子教育不光是金钱,这心里可不是一般人耗得起,总结就一个“累”字了得!
其实不单大人累,孩子更累了,光是书包就重得够像小山,现这社会的教育也不知道要用什么言语去评论了,也懒的评。
回想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条件随简陋,无论学校还是书本内容,都简陋,不过回想起来简陋的好。
我们那农村有个说法,非要9岁(虚岁)才能读书。记得8岁那时,村里开始听说有幼稚园,幼稚园这名词也是当时第一次听,好新奇,好想去,可家里就不让去,非要等要九岁。看见同大院的亲戚去读幼稚园,心里不知道多羡慕。那时候幼稚园在乡政府大院,只有黑板一块,小朋友们都是自带凳子去的。
好不容易等到9岁,终于可以读书了,我们一年级第一学期还是在乡政府大院的读的书,不过已经开始有书桌凳子了,有两个班级,中间相隔约20米,两班级之间还是没有隔墙的,上课时互相看得到。记得当时的学费每一学期是8.5元,感觉很多钱了,有几个小朋友还读不起,闹着哭着,那时就感觉到自己好幸福,有书读。
从来不懂事的我,第一学期开学时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胆子,老师在点名时,我竟然自荐要做班长,老师真好也答应了。辛亏我也不负众望,成绩从来不落过全级第三名,但就是老被投诉捣蛋和打架,跟我打架的小朋友年纪和个子基本比我还大,但打架后总会回家告诉他们父母,到我家去投诉,所以我每天回家总会挨骂挨打。但自己打架时被打了就从来不吭声,我爷爷不愧是我知己,总说:“打架被人上门投诉是光荣的,投诉别人的才丢人”。哈哈!我也是这么想的!
从第二学期开始,就搬到村西边的祠堂里,那里有两座祠堂,全当学校了,我们分配在大祠堂。祠堂旧式传统建筑,层高有六米,木梁瓦盖,环境是很舒服的,就是每次村里有节日或拜祖宗时就要放假了。
读一年级时赶上了我们那最后的五年制,少浪费一年光阴。小学三年级之前就语文和数学两科,之后才有增加地理、自然,还不是升中考的必修课。
五年的小学就基本在祠堂里边读书边打架度过,以我的成绩,初中自然会考上镇里的好学校,那是后话了,只是想想以前自己的读书环境和现在的孩子相比,大有感慨!(。。。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外疏花第八届风云刺贴--独立刺----判官笔

抹不掉的乡思(七)
农村长大,父母辈基本经过人民公社时代,珍惜看中地里劳力的多。在我们那里,“读书无用论”是很普遍的,幸亏我父母开明,从小给我们灌输的观念不同,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从小就爱看书,也都从小就有大学梦!在我们那时候,考上大学的荣誉感基本和古代的考上状元可以划等号了。所以读书时虽然捣蛋,但对于学习还是蛮认真的。
我们村里有个在泰国的华侨捐款建了一所新的学校,那是自己在我要考初中的时候了,原来村里的初中就设立在祠堂不远的几个平房。不过我是以高分考上镇里的学校,从来没在村里新学校读过书。
中学离家有五公里远,中间隔了四个村落,踩单车要半小时,走路一个多小时。每天很早起床,踩单车的路上总会遇见一两个走路的同学,一般都会给他们坐坐顺风车的,虽然这车只有两轮。有时候单车坏了来不及修理时,自己也会走路上学的,也很多次坐上同学的顺风车,有时也会步行到学校。
到了学校,第一时间不是去教室,而是去食堂淘洗米,每人的米都是自己每天带去的,母亲缝了一个大人巴掌大小的,有可以束口的小布袋装米。每个同学预先会买好一个陶钵,直径20厘米,高10厘米,上面有教务处主任为大家写上名字。都自己打井水自己淘米的,然后整齐的放在指定大蒸笼里,等中午放学就各自去蒸饭,然后排队买菜,每餐五毛到一块钱的费用。我每餐都会选最便宜的,以为可以省下钱买课外书。记得中学的井有个怪事,也属于奇观。学校有一大一小两口井,相隔不到两米,竟然大的那一口井是淡水,小的那一口井是咸水!
在学校吃了三年的蒸饭,也是最长个子的时候,平均每年10厘米的增长速度,到后来就固定了170的个子。很多的原因,大学梦是破灭了,高中都没上,遗憾!但出来社会后喜欢看书的习惯不变。
也是因为没上高中,同学就少了许多,只有小学和初中的同学,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圈子,也天南地北的,有联系的甚少。网络发达后,有人牵头成立了QQ群,也开始联络各个同学,几年前的春节有同学组织了同学会,很多年春节没回的我,也特意赶回去。大多已20年没见面的同学和老师这一见面,又是一番感慨!(。。。待续。。。)
发表于 2016-1-2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杀人王啊,你两边都是老牛的二奶,嘿嘿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李寻欢XG


   
发表于 2016-8-1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更。。
发表于 2016-8-1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茗可真能写啊!
发表于 2016-8-1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啊!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风云临时凭记忆码字,没参加风云估计没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晴 发表于 2016-8-19 16:24
茗可真能写啊!

当回忆录吧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8-22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8-22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3点多还没睡啊?
发表于 2016-8-22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山 发表于 2016-8-22 06:11
文章标题格式改下,散文?小说?长?中?小?篇要一目了然,方便阅读,若是小说加原创,

认真负责
发表于 2016-8-22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陶醉中
发表于 2016-8-22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陶醉中
发表于 2016-8-22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陶醉中
发表于 2016-8-22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醉到了
发表于 2016-8-2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茗 发表于 2016-8-22 03:30
都风云临时凭记忆码字,没参加风云估计没动力

下次拖你下水
 楼主| 发表于 2023-4-1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抹不掉的乡思(八)第三轮背灯和月贴杀朱如是WL(C杀)

19926月离校,面对一无所知的社会,既憧憬又迷茫。就算是网络信息如此发达时代下的应届大学生都会迷茫,何况是当时连固定电话都还不普及的时代。

或许是地域或历代习惯和观念的缘故,村里除了晒盐和务农外,出外打工的大多以建筑行业为主,从自己懂事开始,父亲也是一直在外工地打工,还好父亲是附近有名的施工员,属于技术和管理范畴,每年回家也就一两次。儿时印象最深的事,就是父亲每次回家都会第一时间打开米缸,检查家里存粮,这个做法,不是上了年纪的人是理解不来的。

名声原因,每到春节父亲回家时,总会有很多大老板(当时只知道叫包工头)到家里来邀请父亲,所以父亲也一直不存在有失业的危机。既然如此,人生第一次外出打工,也就是随父亲到工地了。

当时第一次到的地方,就是一个包工头承包了一个小学的建筑工程,到了工地一切都不习惯,睡觉的地方都是在大竹棚里,床也是竹子临时搭建。还好被子是自家从家里带来,多多少少还有家里的味道。因为父亲是管理层的原因,三餐都是有专人烹调,其他人的就不同,都是在简陋的地方,燃料是工地废弃的木材和竹子,灶台则是水泥砖头临时堆砌,每次煮饭都浓烟滚滚的,饭菜也有一股烟熏味。

承建的小学是一个村里,日常生活自然就会有很多不便,洗澡水都是煮饭的锅烧的,一股饭菜味道,其实也不够用,每次洗澡也都很多人排队,自己也不习惯,所以每次洗澡都是打开工地的施工用水,就随便用很高压的水在户外就这样喷洒。这也养成了无论寒暑,之后的20年都是冷水洗澡的习惯。

更难堪是时上洗手间的问题,其实当时在自己村里,每家人屋内也没洗手间的,都是户外,村里有几个集中地,基本每家都有一个很深厕池(小时候叫厕缸),用来存放养猪的粪便,沉淀够时间发酵后用于农田施肥,厕池边则建了一留门的方形围墙,围墙基本超过人的身高的,所以从小方便的在厕池边的方形围墙里。小学工地所在是村庄也是一样风俗,区别就是围墙太矮,基本不超50公分,一边如厕还要看着往来的路人,当然也被往来的路人看着。哈哈,入乡随俗吧,周围的人不都这样的。

第一次到工地,心里也很空,空了就自然渴望往里面装东西。所以每天起床上班都不断问父亲,今天要做什么?于是白天随在父亲身边打打下手,晚上就开始学习看图纸,和估结算方面的书本。

直到春节回家,这就是16岁第一次外出打工。(。。。待续。。。)

                                                202347

                                               代号:背灯和月


 楼主| 发表于 2023-4-1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抹不掉的乡思(九)第五轮背灯和月贴杀周邦彦WL(C杀)

离开校门第一次外出打工,终于回家了,16外出17归,要过17岁的春节了,自己感觉就是大人,因为会挣钱了,虽然每个月400元,因为在工地除了买写洗漱用品外,基本无其他消费,半年时间存下也有2000元,交给父母1500元, 500元够自己很有过一个很有面子的年了。

村里最热闹的正月十三到十八,这几天正是村里请唱大戏拜神的风俗习惯,过了旋即又到外出打工的时候。

1993年正月,兜里揣着300多元,打工目的地--深圳蛇口,当时的行规到了工地后,车费还是找老板可以报销的。还有一点想不明白就是为什么要去深圳,需要办理边防证。到了工地后,经常有人上门突击检查的,如果没边防证,是要被遣返的,据老工友说,因为深圳市特区,所以就要办理边防证。这理由当时听起来好像真的很是理由。

这一年到了深圳工地后,就没留在父亲身边了,而且是由父亲介绍到一个承包水电工程的老板那儿去上班,当学徒。又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学习面对一群不同的大人,整个水电班,我年纪最小。

新的工地宿舍的床依旧是竹子搭建,而且还是连铺,大家排排睡,最难堪的还有几个工友还带老婆也一起睡在连铺上。自己当时年纪虽小,还是接受不了的,这并不是矫情,是观念和习惯不同吧!因为不习惯,经常睡眠不好,半个月后,终于鼓起勇气跟老板商量,能否安排大连铺最边边的地方,给我单独竖起一块三合板,给自己相对独立的地方睡觉。或许是因为自己平时听话和勤快的原因吧,老板批准了。从此白天挥洒汗水拼命工作,真的拼命!喜欢逛旧书摊,也养成了夜里掌灯枕书的习惯,读书少,出来总是要狂补的。

虽然和父亲在同一工地,但毕竟不同一个老板,自己也只能听话好学,勤恳吃苦。当时的水电工程,所用的材料和现在的截然不同,给水的都镀锌管,是要人工打牙,再安装。更辛苦的是排污管,都是很厚重的铸铁管,用麻丝圈起来,搅拌半干不湿气的水泥砂浆,慢慢舂,舂实填满后再慢慢拍成斜坡状,又重又累,特别是高楼户外的,保护措施又不够,很佩服当时的自己,无畏无惧,天真无邪,只为了工资。直到很多年后才有了PVC管等新型的材料,既轻便安装又快速,着实省了很多人工,也减少了危险性。可惜直至自己离开工地转行时,都没遇上这好时候。

深圳蛇口的这一年,水电的预埋安装技术,和工作效率,早就超很多在工地多年的老工友,电焊技术也达到了可以焊接消防管道的水平。在只看技术,不看资质证书的时代,自己还是很骄傲的。

就是年底收拾行李回家时,床头的书已经堆很高了,细数有50几本了。(。。。待续。。。)

                                                202349

                                               代号:背灯和月

 楼主| 发表于 2023-4-1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抹不掉的乡思(十)第六轮背灯和月贴杀欧阳意意WL(C杀)  

忙碌一年,春节又要回家了,过了1994年春节就18岁了,这年工资的长了些儿,上半年每月650元,下半年730元。水电班的老板对我的发薪方式不同,可能是看我年纪小,怕乱花钱吧,每个月只给发200元,年底了才把工资全部发完,让自己带回家。当时也没什么银行卡的观念的,大家的钱都现金存着,在长途车上多紧张,把钱放到贴身内衣里,一路捂着,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在车上也不敢睡觉,因为听很多老工友说很多人在回家路上容易发生钱被偷了的。还有当时长途车也经常发生卖猪仔的情况,就是开到中途被赶下车,重新上别的车不要重新交车费,也更贵也危险。

这一年除了多拿几块钱回家,另外的收获就是一堆旧书,还有感到光荣的事就是,邻居家里哪里电路有问题,自己会帮邻居修理了,春节期间也帮同学新家接好了全部电线照明。这算是成长吧?

春节一过,又要出发打工了,还是去年的老板,地点是深圳罗湖区渔民新村。因为和父亲不再是同一工地了。父亲也教会了很过江湖规矩,印象最深的就是,无论如何身上要记得放够回家的路费,当时别说手机、BB机,电话都没的。而母亲就叮咛要爱惜身体,还有要学会“日出积好落雨粮”。

到了的工地,老板就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要不要专职电焊,工资高好几百,其实很心动的。但记住了父亲之前的叮嘱,就是电焊学会了就好,切记别从业,按当时的说法就是长期从事电焊工作的,会影响男人生育,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所以还是专职水电安装,虽然也需要偶尔电焊。

几个月后老板在深圳宝安西乡承包了新工地,新工地任务比较重的,因为工资可以高一些,有900元,所以自己成了新工地的其中一只拓荒牛了。更加庆幸的是刚好和父亲同一工地。

新工地工作量最大的都是水电预埋,就是从打地基开始时的避雷工程,到地面高楼一层层施工时,水电的预埋工作要和泥木铁工同步,按图纸把水管,电线管等预埋好,还要在灌注水泥时看好管道不被破坏,一旦破坏第一时间抢修。那工作时间是不会有固定的,简直是风风雨雨,霜天骄阳,随时随地。无数次都是工作的间隙时间随便在钢筋上,碎石堆上,或站着挨紧柱子就睡着了,因为要学会找机会休息,用来接受高强度的工作。无论多辛苦,睡觉前抱着书的习惯依然不改。

其实辛苦倒不算什么,好几次脚板连鞋踩穿钉子也不算什么,因为踩多了,练就了脚底刚接触钉子一瞬间就启动自动反应机能。危险的是高空作业,和无数次的重形物料倒塌,回想起来有不下十次险些送命的。当时,在周围每年都有不少工人把命留在工地的。

直到在一天下午在工作时,老板跑来告诉我,父亲再检查工地时,踩到还没固定好的横梁木模板,摔下了。自己也只能提前离职在医院陪护。

很多人说,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其实对我来说,归来还是活人就不错了,因为当时很少年。(。。。待续。。。)

                                                2023410

                                               代号:背灯和月


发表于 2023-6-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真实的记录,那段岁月借助文字,又鲜活地来到了眼前。

少年时吃点苦很不错,那会也吃得起苦。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必须有一段吃苦的时光,还是放在少年时候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喝喝茶论坛

GMT+8, 2024-9-10 13:21 , Processed in 0.0537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